中世韓語
中世韓語 | |
---|---|
區域 | 朝鮮半島 |
語言滅亡 | 16世紀發展成為近代韓語 |
語系 | |
文字 | 漢字、諺文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okm |
中世韓語 | |
諺文 | 중세 국어 |
---|---|
漢字 | 中世國語 |
文觀部式 | Jungse gugeo |
馬-賴式 | Chungse kugŏ |
中世韓語指的是高麗王朝至朝鮮王朝中期(10世紀到16世紀)的韓語。由於高麗在這一時期的首都位於開城,因此這一時期的韓語主要以開城的口音為基準。
其中一部研究中世韓語重要的文獻是《鷄林類事》(계림류사),記錄了數百個韓語的詞彙,這些詞彙在1103年用漢字記錄,由於用漢字記錄,所以對了解中世韓語作用有限。訓民正音,或稱諺文,在1443年創製,並在1446年的9月或10月由朝鮮第四位王世宗大王頒佈。諺文的發明使得記錄韓語更加便捷。
資料
直到19世紀末,朝鮮大部分正式書面文本都用文言文書寫。在15世紀之前,韓語較少有文字記錄。僅有的韓語記錄方式包括「吏讀」和「鄉札」,是以漢字表音來記錄韓語,較為繁瑣。因此,早期中世韓語和它之前的古韓語一樣,文獻記錄很少。:73這一情況直到1446年諺文的發明,才有了巨大改觀。:100
在1970年代之前,早期中世韓語的關鍵資料只有幾份詞表。
- 中國《雞林類事》(1103–1104)是一部關於朝鮮的文獻。現存三卷,只剩一篇簡短的序和超過350個韓語詞彙和短語的詞表。:374–375韓語發音以漢字粗略表示。:85–86
- 中國《朝鮮館譯語》(1408)是另一份韓語詞表,有約596個韓語詞彙。:440:2
- 《鄕藥救急方》(13世紀中期)是一份關於草藥療方的研究。雖然以漢語寫成,但約180種草藥原料則以漢字語記音的方式拼寫韓語。:81
- 日本《二中暦》(編篡自兩部12世紀著作)包含了用日語假名轉寫的韓語數詞,但文本較多錯誤。:81
在1973年,學者在研究高麗時代佛經時,發現佛經行間存有標記,以簡化過的漢字寫成,指示如何以韓語朗讀佛經。此後,特別是1990年代,發現了更多類似的文本,被稱為「口訣」。:83:46–48大多數口訣用字都被簡化過,有些在形式上與日語片假名相同,不過這兩者之間的歷史關係尚不能明確。:83–842000年,又發現了一種更模糊的注釋方法,即「角筆」,由以尖筆書寫的點線組成。:84兩種注釋都包含少量音韻信息,對語法標記的研究大有幫助。:85
1446年諺文的創製,使韓語的記錄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00《訓民正音》和隨後的文本極為詳盡地描述了韓語的音韻和形態。:76–77韓語更早期的形式必須要與晚期中世韓語的零碎證據相吻合。:100
這些工作並未在韓語句法上提供多少信息,他們傾向於使用一種模仿文言文的生硬文風。韓語口語的最好材料是朝鮮王朝司譯院製作的外語翻譯課本。:100
韓語分期
關於韓語分期的劃分,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學者河野六郎的見解如下:
- 古代國語:高麗建國(10世紀前半)以前
- 前期中世國語:高麗時代(10世紀前半~14世紀末)
- 後期中世國語:朝鮮王朝建國(14世紀末)至壬辰倭亂(16世紀末)
- 近代國語:壬辰倭亂(17世紀初)至開化期(19世紀末)
- 現代國語:開化期(20世紀初)至今
音韻
以下內容採用東京大學教授福井玲的擬音。
子音
子音 | 牙音 | 舌音 | 脣音 | 脣輕音 | 齒音 | 齒頭音 | 正齒音 | 喉音 | 半舌音 | 半舌輕音 | 半齒音 | |||||
---|---|---|---|---|---|---|---|---|---|---|---|---|---|---|---|---|
全淸 | ㄱ [k] | ㄷ [t] | ㅂ [p] | ㅸ [ɸ] | ㅈ [t͡s] | ㅅ [s] | ᅎ [t͡ɕ] | ᄼ [ɕ] | ᅐ [ʈ͡ʂ] | ᄾ [ʂ] | ㆆ [ʔ] | |||||
次淸 | ㅋ [kʰ] | ㅌ [tʰ] | ㅍ [pʰ] | ㆄ [ɸʰ] | ㅊ [t͡sʰ] | ᅔ [t͡ɕʰ] | ᅕ [ʈ͡ʂʰ] | ㅎ [h~x] | ||||||||
全濁 | ㄲ [ɡ] | ㄸ [d] | ㅃ [b] | ㅹ [β] | ㅉ [d͡z] | ㅆ [z] | ᅏ [d͡ʑ] | ᄽ [ʑ] | ᅑ [ɖ͡ʐ] | ᄿ [ʐ] | ㆅ [ɦ~ɣ] | |||||
不淸不濁 | ㆁ [ŋ] | ㄴ [n] | ㅥ [nː] | ㅁ [m] | ㅱ [w] | ㅇ [j] | ㆀ [ʎ] | ㄹ [l] | ᄛ [ɾ] | ㅿ [ɲ] |
緊塞音pp、tt、cc和kk在現代韓語中是獨立的音素,但在晚期中世韓語中則是複輔音的同位異音。:128–129緊擦音hh只出現在hhye-「拉」一個動詞詞根中,現代韓語中已經消失了。:130
濁擦音/β/、/z/和/ɣ/只出現在少數幾個環境中,一般認為來自/p/、/s/和/k/的弱化。:64:431它們在大多數現代方言中都消失了,東南和東北少數方言在這些詞裡保留了/p/、/s/和/k/。:320–321
晚期中世韓語的複輔音僅剩幾個了:sp-、st-、sk-、pt-、pth-、ps-、pc-、pst-和psk-。:130:20一般認為它們來自中古時代元音o和u的詞中音消失。例如,《雞林類事》記載有*posol(菩薩)「米」,變為晚期中世韓語中psól和現代的ssal。:19–20類似過程也適用於送氣音。例如,《雞林類事》記載有*huku-(黒根)「大」,變為晚期中世韓語和現代khu。:20
母音
母音 | 天 | 地 | 人 | 天地 | 天地人 |
---|---|---|---|---|---|
陽聲韻 | ㆍ [ʌ] | ㅗ [o] | ㅛ [io] | ||
ㅏ [a] | ㅑ [ia] | ||||
隂聲韻 | ㅡ [ɨ] | ㅜ [u] | ㅠ [iu] | ||
ㅓ [ə] | ㅕ [iə] | ||||
中聲韻 | ㅣ [i] |
這些元音的確切音值仍不能確定。:156元音中的6個仍能在現代韓語中區分,只有濟州語能區分o。:156其他方言中,均在詞第一個音節與a合流,其他地方和u合流。:81
晚期中世韓語有固定的元音和諧,《訓民正音》中將元音劃為陰陽中三組。:81:161–162陰性元音和陽性元音不能出現在一個詞中,但都可以和中性元音共存。:81:162元音和諧背後的語音維度也存在爭議。李基文認為晚期中世韓語元音和諧基於元音高度。:162一些更晚的學者則歸因於舌根前移與後移。:457
13世紀的中古蒙古語借詞展現出幾個令人困惑的對音,特別是在中古蒙古語ü和韓語u之間。:94李基文基於這些數據和《雞林類事》的轉寫,認為韓語在13到15世紀間經歷過一次元音鏈變,影響了5個元音::94–95
- y > u > o > ʌ
- e > ə > ɨ
威廉·拉波夫發現這樣的鏈變和他調查過的所有鏈變都不同。:138–139李基文的蒙古語和《雞林類事》材料轉寫也被其他學者質疑。:254–255:429
晚期中世韓語還有兩個半元音,y[j]和w[w]::81–82:159–161
- y介音後可接4個元音,諺文用調整過的字母表示:yaㅑ[ja]、yeㅕ[jə]、ywoㅛ[jo]和ywuㅠ[ju]。
- w介音後可接a或e,都用兩個元音符號來寫:waㅘ[wa]和weㅝ[wə]。
- y韻尾前可接i以外的任何元音或任何帶介音的元音,在結尾加i⟨ㅣ⟩表示。到現代韓語中元音韻尾均單化。
四聲
四聲 | 傍點 | ||||
---|---|---|---|---|---|
平聲 | ◌ [˨] | ||||
去聲 | 〮 [˦] | ||||
上聲 | 〯 [˨˦] | ||||
入聲 | -ㄱ [-k] | -ㄷ [-t] | -ㅂ [-p] | -ㅅ [-s] | -ㅭ [-lʔ] |
中世韓語中存在音高重音,有低調、低高調和高調三種調類,此外還有一些發音短而急促的音節。《訓民正音》按照漢語音韻學理論分別定為平上去入四聲,並規定書寫時在左側添加傍點(방점)來表示,寫法是「左加一點則去聲,二則上聲,無則平聲。入聲加點同而促急。」早期諺文文本在音節上區分3個聲調:低調(無標)、高調(1個點)和升調(2個點)。:163升調可能持續得更長,可能產生自一個低調音節和一個高調音節的結合。:163–165晚期中世韓語文本沒有展現出一個詞中第一個高調或低調後的清晰對立,說明中世韓語擁有的高低重音而不是完整的聲調系統。:167–168
詞彙
儘管部分漢語詞彙在更早時已經進入了韓語,中世韓語仍是大量而系統的漢字語大量流入的時期。:118現代韓語詞彙超過半數都包含漢字語,不過在基礎詞中只能占到約十分之一。:136
文言文是自7世紀直到1890年代甲午更張期間,朝鮮政府和學術研究使用的語言。:55–57在958年高麗光宗仿照中國科舉制建立朝鮮科舉制度後,書面漢語的熟悉和中華古籍便擴散至整個統治階級。:98
朝鮮文人以基於中古漢語的經過標準化的韓語讀音閱讀漢語文本。他們也用中國韻書,這樣可以系統性地擬出任何字的漢字語讀法。:76這個系統後來變得極為穩固,以至於15世紀試圖貼近當時漢語實際讀法的改革徹底失敗。:56
漢語的聲望稍後通過朝鮮王朝對儒教的唯一推崇而愈加增強,漢語文學形式也湧入朝鮮社會的每個階級。:235大部分都是表示外來文化的詞彙,也引進了一些直接和本土詞競爭的詞。:235中世韓語許多本土詞彙被漢字語同義詞取代,如下。
詞義 | 本土詞 | 漢字語 | 中古漢語 |
---|---|---|---|
百 | wón 온〮 | póyk ᄇᆡᆨ〮 > payk 백 | paek |
千 | cúmun 즈〮믄 | chyen 쳔 > chen 천 | tshen |
江 | kolom ᄀᆞᄅᆞᆷ | kang 가ᇰ | kaeng |
山 | mwoy 뫼 | san 산 | srean |
城 | cas 잣 | syeng 셔ᇰ > seng 성 | dzyeng |
父母 | ezí 어ᅀᅵ〮 | pwúmwo 부〮모 | bjuXmwuX |
文獻列表
- Cho, Sungdai; Whitman, John, Korea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0-521-51485-9.
- Labov, William,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ume 1: Internal Factor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1994, ISBN 978-0-631-17913-9.
- Lee, Iksop; Ramsey, S. Robert, The Korean Language, SUNY Press, 2000, ISBN 978-0-7914-4831-1.
- Lee, Ki-Moon; Ramsey, S. Robert,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1-139-49448-9.
- Nam, Pung-hyun, Old Korean, Tranter, Nicolas (編), The Languages of Japan and Korea, Routledge: 41–72, 2012, ISBN 978-0-415-46287-7.
- Ogura, S., A Corean Vocabulary,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1926, 4 (1): 1–10, JSTOR 607397, doi:10.1017/S0041977X00102538.
- Sohn, Ho-min, Middle Korean, Tranter, Nicolas (編), The Languages of Japan and Korea, Routledge: 73–122, 2012, ISBN 978-0-415-46287-7.
- ———, Middle Korean and Pre-Modern Korean, Brown, Lucien; Yeon, Jaehoon (編), The Handbook of Korean Linguistics, Wiley: 439–458, 2015, ISBN 978-1-118-35491-9.
- Whitman, John,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Language, by Ki-Moon Lee and Robert Ramsey, Korean Linguistics, 2013, 15 (2): 246–260, doi:10.1075/kl.15.2.05whi.
- ———, Old Korean, Brown, Lucien; Yeon, Jaehoon (編), The Handbook of Korean Linguistics, Wiley: 421–438, 2015, ISBN 978-1-118-35491-9.
- Yong, Heming; Peng, Jing, Chinese lexicography: a history from 1046 BC to AD 191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156167-2.
外部連結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