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宣言》的序文和第17條的紀念版。上方正中為「理性」之目。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法語: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簡稱《人權宣言》,1789年8月26日頒布)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最初的起草人是拉法耶特侯爵,受到了美國人傑佛遜的影響。
歷史
人權宣言受到美國的《獨立宣言》和各州權利法案的影響,採用18世紀的啟蒙學說和自然權論,宣布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原則。關於人權宣言的思想淵源,學術界仍存在爭論,德國學者吉歐·耶林內克認為它抄襲北美的權利法案,而法國學者埃米爾·布特米則認為它的文本是法國原創的,觀念則是18世紀精神的體現。
1793年6月24日,雅各賓派通過的新憲法前面所附的《人權宣言》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宣布「社會的目的就是共同的幸福」,提出「主權在民」,並且表示如果政府壓迫或侵犯人民的權利,人民就有反抗和起義的權利(革命權)。
但是,這份宣言裡保障的人權受歷史發展的社會環境局限,僅僅是針對「擁有市民權的男性」(Homme=「人」=「男性」、Citoyen=「男性市民」)而言的。在當時,女性、奴隸等是不被當作完整的「人」來看待的,並無公民權。
參見
早期的權利宣言
現代的國際人權法文件
|
---|
| | | 重要事件 | 1788年 | |
---|
| 1789年 | |
---|
| 1790年 | |
---|
| 1791年 | |
---|
| 1792年 | |
---|
| 1793年 | |
---|
| 1794年 | |
---|
| 1795年 | |
---|
| 1797年 | - 果月政變(1797年9月4日)
- 第二次拉施塔特會議(1797年12月)
|
---|
| 1798年 | |
---|
| 1799年 | |
---|
|
---|
| 革命戰爭 | 1792年 | |
---|
| 1793年 | |
---|
| 1794年 | - 維萊昂科希戰役(1794年4月24日)
- 布盧戰役(1794年4月30日-5月1日)
- 圖爾寬戰役(1794年5月18日)
- 圖爾奈戰役(1794年5月22日)
- 弗勒呂斯戰役(1794年6月26日)
- 舒昂黨人起義
- 阿爾登霍芬戰役(1794年10月2日)
|
---|
| 1795年 | |
---|
| 1796年 | - 洛納托戰役(1796年8月3-4日)
- 卡斯蒂廖內戰役(1796年8月5日)
- 泰寧根戰役
- 內勒斯海姆戰役(1796年8月11日)
- 安貝格戰役(1796年8月24日)
- 維爾茨堡戰役(1796年9月3日)
- 羅韋雷托戰役(1796年9月4日)
- 巴薩諾戰役(1796年9月8日)
- 埃門丁根戰役(1796年10月19日)
- 施林根戰役(1796年10月26日)
-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1796年11月6日)
- 蓋瑞亞諾之戰(1796年11月6-7日)
- 阿爾科萊戰役(1796年11月15-17日)
- 遠征愛爾蘭(1796年12月)
|
---|
| 1797年 | -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1797年1月13日)
- 里沃利會戰(1797年1月14-15日)
- 加的斯灣戰役(1797年1月25日)
- 萊奧本條約(1797年4月17日)
- 新維德之戰(1797年4月18日)
-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7年10月17日)
|
---|
| 1798年 | |
---|
| 1799年 | -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年-1802年)
- 阿卡圍城戰(1799年3月20-21日)
- 奧斯特拉赫戰役(1799年3月20-21日)
- 施托卡赫戰役(1799年3月25日)
- 馬尼亞諾戰役(1799年4月5日)
- 卡薩諾戰役(1799年4月27日)
-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6月4-7日)
- 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6月19日)
- 諾維戰役(1799年8月15日)
-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9月25-26日)
|
---|
| 1800年 | |
---|
| 1801年 | - 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 佛羅倫薩條約(1801年3月18日)
-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1801年7月8日)
|
---|
| 1802年 | |
---|
|
---|
| 軍事將領 | 陸軍 | |
---|
| 海軍 | |
---|
| 敵軍 | 奧地利 | - 約瑟夫·阿爾文齊
- 卡爾大公
- 克萊費特伯爵(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 佛烈德利赫·弗萊歇爾·馮·霍策(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 卡爾克羅伊特伯爵
- 帕爾·克賴(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 朗貝斯克親王(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 馬克西米利安·巴耶·德·拉圖爾(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 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
- 魯道夫·里特·馮·奧托(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約西亞親王
- 彼得·夸斯達諾維奇
- 羅伊斯-普勞恩親王
- 約翰·梅薩羅什·馮·索博斯洛(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 卡爾·菲利普·塞博滕多夫
- 達戈貝爾·馮·烏姆瑟爾
|
---|
| 英國 | |
---|
| 荷蘭 | |
---|
| 普魯士 | |
---|
| 俄羅斯 | |
---|
| 西班牙 | |
---|
|
---|
|
---|
| 其他派系人物 | |
---|
| 著名思想家 | |
---|
| 革命產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