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百科

六鎮方言

六鎮方言
六鎮語
六邑말/뉴웁말
母語國家和地區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中亞
區域咸鏡北道東北六鎮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南部、濱海邊疆區南部、中亞部分地區
語系
韓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

六鎮方言韓國標準語육진방언朝鮮文化語륙진방언;六鎮方言:六邑말/뉴웁말),又稱六鎮語,是通行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北道北部東北六鎮地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南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以及中亞部分地區的一種韓語方言。

六鎮方言在詞彙和語法上比其他韓語方言較為保守,保留了許多中古韓語的特色,與其他韓語方言和濟州語難以互通,因此一些學者將其歸類為獨立於韓語的另一種語言(即六鎮語)。

歷史

六鎮一詞來自朝鮮王朝世宗大王咸鏡道北部地區創建的六個鎮。這些地方原本屬於女真,直到15世紀初,世宗大王派金宗瑞及其部下進入該地區,建立了鍾城、穩城、會寧、慶源、慶興、富寧六個鎮,並對該地進行了移民。這些移民大部分來自今咸鏡道南部和平安道,還有一部分來自全羅道慶尚道忠清道

六鎮方言與在咸鏡道其他地區通行的方言不同,後者被稱為咸鏡道方言,和平安道方言更加接近。早在17世紀對於咸鏡道方言的描述已經指出,東北六鎮的方言與咸鏡道其他地區的方言有所不同。

六鎮方言現已成為韓語中最保守的一種方言,因為它不受產生現代其他韓語方言的近現代音系變化的影響。

1860年代,六鎮地區居民開始向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遷移。他們的方言詞彙被記錄在在1874年米哈伊爾·普齊洛編寫的詞典中,以及1904年由喀山教師學院高麗人學生編寫的材料中。在1930年代,史達林發動高麗人集體流配,大約有25萬人被強行驅逐到中亞,特別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在濱海邊疆區南部和中亞,大約10%的高麗人使用六鎮方言。

日本朝鮮半島的吞併還引發了六鎮地區居民從朝鮮北部向中國東北地區的遷移,隨著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占領,更多的六鎮地區居民在1930年代逃亡或被迫轉移到那裡。

由於受標準韓語及其他韓語方言(文化語、中國標準韓語高麗語等)、漢語俄語等語言的影響,會說六鎮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且使用人數不明。

生活在圖們江流域的女真人的後裔在家僧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六鎮方言,儘管他們與主流朝鮮社會隔絕。

音系

元音

ㅣ/i/ㅢ/ï/ㅜ/u/

ㅡ/ɯ/

ㅔ/e/

ㅐ/ɛ/

ㅓ/ə/ㅗ/o/
ㅏ/a/

輔音

雙唇音齒齦音齦齶音硬齶音軟齶音聲門音
鼻音m n ŋ
塞音

塞擦音

不送氣p t

ts

k Ø-ʔ
鬆緊對立

t͈s

t͈ɕ
送氣

tsʰ

tɕʰ
擦音不送氣s ɕ Ø-ɣ h
鬆緊對立 ɕ͈
流音l~ɾ
近音wj

音節

音節字母國際音標
/je/
/jɛ/
/ja/
/jo/
/ju/
/jə/
/wi/
ㅞ、ㅚ/we/
/wɛ/
/wa/
/wə/

輔音字母讀音變化

輔音字母
k-kʰt-tʰs-sʰts-tsʰhp-pʰ
ɡdsdzhb
Ø/ʔ/t̚

六鎮方言保留的中古韓語特色

1.部分次方言保留中古韓語的音高重音

2.區分中古韓語的s-sy-

3.缺乏對t(h)i-t(h)y-c(h)i-c(h)-顎化

4.保存iy之前的n-

5.保留中古韓語替代名詞詞幹,其後跟元音首字母後綴,例如나모「樹」,낭게「在樹上」。

在某些方面,六鎮方言比15世紀的中古韓語更為保守。例如,中古韓語曾有濁音/ɣ/,/z/和/β/,它們在大多數現代韓語方言中均已消失,不過六鎮方言將這些濁音清化為/k/,/s/和/p/:

漢語中古韓語標準韓語六鎮方言
通知알외   alGwoy-   /alɣoj/  아뢰   alwoy-   /alwe/  알귀   alkwuy-   /aɾkwi/
秋天ᄀᆞᅀᆞᆯ   kozol   /kʌzʌl/  가을   kaul   /kaɯl/  가슬   kasul   /kasɯɾ/
*누ᄫᅦ   *nwuWey   *nuβəj  누에   nwuey   /nue/  느베   nupey   /nɯpe/

同樣,中古韓語「二」twǔlh只有一個音節,但其音高上升表明它是從較早的雙音節形式衍生而來,而該音節在第二個音節上具有較高的音調,並且一些古韓語的構擬也是將該詞構擬為兩個音節。在六鎮方言「二」為두울,保留了較早的雙音節形式。因此,六鎮方言被描述為高度保守的語音「遺蹟區」。

語法

名詞

輔音後綴不圓唇元音後綴圓唇元音後綴備註
主格-i會導致詞尾的-n脫落,同時也導致音變,例如/a/變成/ɛ/。對於大多數六鎮方言使用者來說,帶有/ɛ/的音變形式是最初帶有/a/的新基礎形式。與目前其他韓語方言不同,六鎮方言缺少在其他方言中的元音之後的主語同素異形詞-ka。
賓格-i-li-lwu (-wu)與中古韓語-(l)ul同源,詞尾流音脫落。-li有時可以通過[ɾ]實現。
工具格-illi-li-wulli與標準韓語-(u)lwo和中古韓語-(u)la同源。
與格方位格-ey用於非有生詞,-(wu)key-(i)ntey 用於有生詞。與標準韓語-ey-eykey-hantey同源。
屬格通常與主格相同-wu中古韓語-uy可能已被重新分析為兩個主格標記(-i-i)的序列,然後被簡化為一個主格。
離格-eyse用於非有生詞,-(wu)keyse用於有生詞。與標準韓語-eyse-eykeyse同源。

動詞

幾個語式級別的後綴的同素異形詞su-以輔音開頭,反映了它們的起源是既存標記和敬語標記動詞-內部後綴-sup的複合詞,該詞綴在動詞詞幹後帶有同素異形-(u)p以元音結尾。帶有語式級別的句子結尾後綴包括:

後綴語式級別備註
(스)꾸마

-(su)kkwuma

陳述式,疑問式,命令式正式還有一種在詞源上更透明的形式-(su)pkwuma。 另一種相關形式-(su)kkwoma,具有相同的功能,在朝鮮的使用者中已不再廣泛使用。還發現了諸如-(su)kkwum-(su)kkwu之類的形式,它們具有更隨意的含義。後綴的音調會根據語式而有所不同。在中國,年輕的使用者傾向於使用-(su)pnita,與標準韓語相同。
(스)꿔니

-(su)kkwueni

-(su)kkwuma更正式,目前在朝鮮會寧市以外尚未廣泛使用。已經證明還有-(su)kkwuei-(su)kkeni-(su)kkwoani-(su)kkai等變體,在朝鮮以外的使用者中已不再廣泛使用,後綴的音調會根據語式而有所不同。
오/소

-(s)wo

中性,但是在所有的句型中都能發現-swo用於非流音,在以-i或-wu結尾的動詞詞幹中,包括正向系詞i-「 會」和負向系詞ani-「不會」,可以省略。慶尚方言中也有這種通用的後綴。

-sum

陳述式中性以前也存在於平安方言中。

-ta

非正式所有的韓語方言都有這種後綴。
슴둥/ㅁ둥

-(su)mtwung

疑問式正式六鎮方言特有的疑問後綴,第二個元音通常經過鼻音化,但也可以找到非鼻音化的變體-(su)mtwu。在中國,年輕的使用者傾向於使用-(su)pnita,與標準韓語相同。

-nya

非正式它也採用-ni,顯然在語義上沒有任何區別。它可以與前面的過去時後綴-ass/ess組合為-an/en
읍소

-(u)pswo

命令式正式由-(s)wo演變而來,該後綴也被稱為-(u)pse-(u)sswo
(아)라/(어)라

-(a)la/(e)la

非正式也存在於標準韓語中,作為非正式的命令式後綴。 在朝鮮的使用者中,/l/可能被鼻化為/n/。在穩城郡-na,在會寧市則為-ne
구려

-kwulye

僅限於母親與子女交談。
깁소

-kipswo

後置式正式還有-keypswo-keypsywo等變體,由-ki-(u)pswo合成。
기오

-kiwo

中立還有-keywo-kywo等變體,由-ki-wo合成。

-ca

非正式也存在於標準韓語中。
구마

-kwuma

感嘆式未知發音與-(su)kkwuma類似,即使在輔音後也不會帶有su-同素異形體。

句法

六鎮方言否定詞(例如아니「不」,못「不能」)介於主動詞和助動詞之間,這不同於其他韓語方言(部分咸鏡道方言除外)。

當後跟動詞같「像」時,通常是名詞性的後綴-n和-l用作名詞化。名詞化是這兩個後綴的原始功能,主要使用於中古韓語,但在15世紀初的中古韓語中已很少見。

詞彙

六鎮方言的一些基本詞彙保留了中古韓語的許多特色,但在其他韓語方言中卻已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六鎮方言的親屬稱謂不區分母輩和父輩,其他韓語方言卻將母輩和父輩親屬稱謂區別開,這可能反映出朝鮮王朝推崇的父權制對親屬稱謂產生影響。

六鎮方言有許多來自通古斯語系語言的借詞,比如가리우「交配」,來自滿語動詞詞幹gari-「(狗)交配」,並附加了韓語的因果後綴-wu;來自漢語東北官話(比如촨「船」)、俄語(比如피워「啤酒」)的外來詞也很常見。

注釋

  1. ^ 輔音在前作/i/
  2. ^ 僅在詞尾
  3. ^ 3.0 3.1 3.2 3.3 3.4 僅在元音/i/或輔音/j/之前
  4. ^ 僅在詞頭
  5. ^ 僅在詞中兩個元音之間或輔音/ŋ/與元音之間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趙習; 宣德五, 朝鲜语六镇话的方言特点, 民族語文, 1986, 5: 1–13.

한국 콜롬비아 중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대한민국 콜롬비아 중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한국 콜롬비아 예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23 wbc 일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bc 한일전 중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3-03-07 17:09,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