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百科

劉統勳

劉統勳

大清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籍貫山東青州府諸城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延清,號爾鈍
諡號文正
出生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
逝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親屬(子)劉墉
出身
  • 雍正二年甲辰科進士出身

劉統勳(1700年-1773年),延清爾鈍山東諸城縣(今屬於高密)逄戈莊村人,祖籍江南省碭山(明弘治間始祖福公自南直隸碭山縣遷山東諸城縣),清朝政治人物。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病逝,享壽73歲。

劉統勳為人正直,以能諫著稱,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都有顯著政績,為官四十多年,身兼數職,始終清廉,不曾貪污受賄。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諡號「文正」。

乾隆後期重臣劉墉即劉統勳之子。

生平

康熙朝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劉統勳生於山東青州諸城。他的父親劉棨官至四川布政使,他自幼時接受完整的儒家教育。

雍正朝

雍正二年(1724年),劉統勳中甲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編修,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詹事、內閣學士等職位。

乾隆朝

乾隆元年(1736年),劉統勳受到乾隆帝的重用,曾到浙江學習治水,對他往後處理治河事務很有幫助。二年(1737年),他被任命為刑部侍郎,不久後因為母親去世,而中斷官員生涯三年。乾隆六年(1741年),劉統勳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曾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之後他一路升遷為漕運總督、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帝對他深為倚重,重要的軍國大事,都曾召見他討論。乾隆二十年阿睦爾撒納叛,因定西將軍永常率部從木壘撤退,乾隆帝責他附和永常不救班第,被籍沒奪職,其子劉墉亦被奪職,與在北京子孫皆下牢獄。二十一年六月,授刑部尚書。二十二年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調吏部尚書。二十四年,命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二十八年,任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三十八年(1773年)卒於上朝途中。

評價

劉統勳為官清廉,不結朋黨,敢言直諫,勇於任事,因此深得乾隆帝的敬重與信賴。當他病逝後,乾隆帝聞訊說:「朕失去一股肱!」「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贈太傅,諡「文正」。

劉統勳在治水方面獲得重要成果,懲治貪贓枉法的官員,因而受到百姓的愛戴。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紛紛為他建立祠堂。

註釋

  1. ^ 「至東華門外,輿微側,啟帷則已瞑」。
  2. ^ 「自奉極儉,所服朝珠無值十金以上者,故綆斷即棄之,不更拾取」。
官銜
前任:
汪由敦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壬子-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丁未
(1758年3月4日-1761年6月11日)
繼任:
梁詩正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2-08-23 17:28,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