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讀
吏讀 | |
![]() 19世紀吏讀書籍《儒胥必知》 | |
韓語名稱 | |
---|---|
諺文 | 리두(北) 이두(南) |
漢字 | 吏讀 |
文觀部式 | Ridu, Idu |
馬-賴式 | Ridu, Idu |
吏讀(北韓讀作:리두,南韓讀作:이두),是以漢字表記朝鮮語(韓語)的一種方法。別名有吏頭、吏書、吏道、吏刀、吏吐等。三國時代開始使用,直至西元十九世紀末。是研究古代朝鮮語的資料之一。
![]() |
漢字字體風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規範漢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 |
陸 ‧ 港 ‧ 澳 ‧ 臺 ‧ 新 ‧ 日 ‧ 韓 ‧ 越 ‧ 琉 粵語字 ‧ 吳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方言字 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舊字體 ‧ 新字體 ‧ 擴張新字體 韓國國語國字問題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注音符號 ‧ 官話合聲字母 ‧ 三推成字法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資訊科技 |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筆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 |
韓國語書寫系統 |
---|
諺文 |
漢字 |
韓漢混用文 |
拉丁化 |
概說
廣義上吏讀又包含「鄉札」、「口訣」等,指代所有使用漢字紀錄朝鮮語的方法。狹義上指「吏讀文」中使用的朝鮮語的漢字表記法。「吏讀文」主要指官府的行政文書中使用漢字表記的散文,而類似文體的民間文章也可稱為「吏讀文」。此處主要敘述狹義的「吏讀」。
吏讀的形成時期尚不明確,但據推測大致始於三國時代,至統一新羅時代確立。有的文獻資料記載吏讀為新羅人薛聰所創,但並無充足的證據證明此事,薛聰可能僅為當時的表記法的整理者。
表記法
吏讀文之中名詞、動詞詞根等實義部分使用漢字,表示語法功能的部分主要使用吏讀。但名詞、動詞部分也有使用吏讀的例子。朝鮮半島剛傳入漢字的一段時間使用正規的漢文,但其後出現了按朝鮮語語序排列漢字的「誓記體」(서기체)模擬漢文。可以認為在此種模擬漢文中補充語法要素後,即形成吏讀。
吏讀之中出現的漢字讀法主要是從古代傳承的習慣讀法,但也存在不同於中世朝鮮語的吏讀特有的讀法。例如,表示處格(朝鮮語格的一種)的「良中」(-아ᄒᆡ),中世朝鮮語為「-애/-에」。
以下為出現於《養蠶經驗撮要》(1415年)中的吏讀用例:
- 漢文:蠶陽物,大惡水,故食而不飲。
- 吏讀文(下劃線部份為吏讀):蠶段陽物是乎等用良,水氣乙厭却,桑葉哛喫破爲遣,飲水不冬。(漢語直譯:蠶為陽物,因而厭卻水氣,喫破桑葉,而不飲水。)
- 將吏讀部分替換為諺文(現代式拼法):蠶딴 陽物이온들쓰아,水氣을 厭卻,桑葉뿐 喫破하고,飲水안들。
- 對訓讀的漢字也標註:
蠶 는陽 物 是 므로,水 氣 를厭 어해,桑 葉 뿐喫 고,水 을飲 않는다.
相關條目
腳註
- 小倉進平(1929;1974) 《郷歌及び吏読の研究》, 《小倉進平著作集》, 京都大學國文學會
- 남풍현(Nam Pung-hyeon)(2000),《吏讀研究》,太學社
- 李基文(1998),《新訂版 國語史概説》,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