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百科

士大夫

士大夫
明朝士大夫畫像
明朝士大夫畫像
中文名稱
正體士大夫
簡體士大夫
注音符號ㄕˋㄉㄚˋㄈㄨ
漢語拼音Shìdàfū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士大夫
假名したいふ
韓文名稱
諺文사대부
韓文漢字士大夫
文觀部式Sadaebu
馬賴式Sadaebu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Sĩ đại phu
喃字士大夫

士大夫傳中釋義為帝王貴族階級下面所僱官僚或者武士秦漢以降亦為之通稱,地位處之上。到以後因九品中正制施行令「士大夫」詞意與經傳中意義開始產生差距、擴大指代一種上等社會層;近現代以降,詞意擴大泛指知識分子

現常認知士大夫於歷史所指,是具一定聲望和地位的知識分子官吏,通行於傳統中國朝鮮越南琉球等社會。作為現所知歷史「士大夫」定型之形成制度基礎,即君主專制官僚選撥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令士大夫直接忠誠於皇帝,既參與王朝國家政治管理,作為皇權統治所施行道德、價值體系的維護者,同時為社會上層創造和傳承文化藝術等。

概念源起與演變

「士大夫」一詞,由周代封建制度中「大夫」和「」兩個稱號演變而成。「士」於殷商、西周時尚屬於貴族附庸,作為文武相通之武士具自身獨立地位;「士」之文者與武者之間區別並不明顯,「出將入相」可謂「士人」理想。軍士將佐則謂「士大夫」:據周禮所知,師帥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以上全收歸軍將統率,此要職即為士大夫。

在春秋時期,一般士大夫所持有之釆邑(都邑)有配置釆邑兵、如共叔段之繕甲兵,其調動聽命於國君,以備輔助諸侯國之國都國人所組建的正規軍。當時士大夫之世家大族均自身持有武裝,是以同族子弟所組成之「族兵」為標誌。

到戰國時期的「士」,由於諸侯軍事動員擴張至貴族階層之外,打破傳統定位,以如四民所含國民分類內之「士人」或「士」,就除了身為貴族的士人,也納入了沒有官銜的平民讀書人,而後演變具有文專官僚性質,及至中央集權制建立後,逐漸產生對官僚制度的依附性:西漢前期的「士大夫」主要指武人或軍官,其後士族形成及至東漢,「士大夫」開始成為士族、官員豪族的通稱。到以後因九品中正制施行,令「士大夫」詞意擴大指代上等社會層。而到宋朝以後王朝更為推崇所謂文治政策,武人不能繼續升遷到兵部尚書樞密使等職,由純粹的文官擔任士大夫來施行文治主義、加深貶抑「武士」身份地位。日本武士體制則有延續「士」即「武士」的文武並重,以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後就確立武士統治的政策,並規定「文武弓馬之道宜專精熟習」。

特點

地位

士大夫屬統治階層,一般擁有官銜,出現確立科舉制的唐代,並在宋代取得穩固的社會地位。經濟方面,士大夫多是地主,田地卻不是其必要條件。士大夫的特徵是知識,擁有儒學教養,即讀書人。正因其儒學教養,士大夫有資格通過科舉而從政。

四民之中,士屬特權階層,士大夫可透過僕役提出訴狀。即使被告,審案時被州縣拘捕的,基本上也是僕役。對士人不可單呼其姓,必須使用某「省元」的稱呼。有些士大夫和士人濫用權位,成為「武斷鄉曲」的豪強、「形勢戶」,勾結地方官控制地方。

士大夫是官場的成功者,財產主要視乎官職大小,仰賴俸祿。科舉的推行,使朝廷上領導的家族時有變換。如北宋初期李宗諤一家三代顯赫,宋真宗已覺了不起。往往在四、五代之間,士大夫家族就完成了由興至衰的歷程。

功能

士人是支撐社會、維持鄉村秩序的中堅力量,也是官僚士大夫的「預備軍」。理學家認為,士人理想的處世方式是:1.輕財急誼,並不吝嗇,援助族人、鄉里中的窮人;2.調停紛爭,據理調停族人、鄉里的種種紛爭,不必上訴地方官;3.輕視功名利祿;4.志在性理之學;5.合乎禮教。如有官職,則應有能力處理不法行為,作風清廉。

理想的「士大夫」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語)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們人生的第一要務;但同時,他們的文化素養也決定了他們是文學書法繪畫篆刻古董收藏等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畫」,由於宋徽宗個人的愛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繪畫創作。這進一步提高了繪畫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性。宋代以後,一般歷代的大詩人、大畫家、大書法家,絕大多數也都是曾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官員。如蘇軾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的李白那樣,沒有太多政治經歷,全憑詩文著名的「自由知識分子」幾乎絕跡。

歷史

商周禮樂瓦解後

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國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還互相攀比炫耀。依據「毛遂自薦」典故來看,當時諸侯間所流行的「士」定位不再是效忠靡下的獨立附庸,而是泛指具有一定異於常人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甚至是自稱有才,也可以說服貴族,成為「士族」之列。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春秋末年以後,「士」逐漸變成入仕服務統治王朝的專業與知識分子。

漢代至唐代

西漢儒生董仲舒說服當時的漢武帝,不以祖制黃老之術治國,改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從此,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學說開始成為以後各代上的主流哲學。(注意:儒學在各代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不同)孔子的學說鼓勵知識分子「入世」,即直接做官參與政治,來報效君王和國家。漢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還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貴族推薦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才進入政府。比如,以「」出名,被選拔為官員就很常見。「舉孝廉」往往是選拔官員的標準,而考試不是必須的。

東漢士大夫,部份源自服膺儒學的地方豪族,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河內司馬氏。這些士大夫階層遵行名教(君臣、父子等),符合孝友、禮法等道德標準,特別著重孝道,到西晉,與司馬氏一起組成晉朝的統治集團。

魏晉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又有高潔的道德操守,但一方面又狂放不羈,放浪形骸。他們中的許多人情願醉酒而死,也不在腐敗的朝廷中工作。在權勢與道義發生衝突時,一定會「樂其道而忘人之勢」(《孟子·盡心上》),這種精神氣質對孔子的「士」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麼因為不願同流合污而遠離政治,醉心於文學藝術,也是符合「士」的操守的,即「隱」。這種精神也可在老莊哲學中找到母體。「魏晉南北朝之士大夫尤多儒道兼綜者,則其人大抵為遵群體之綱紀而無妨於自我之逍遙,或重個體之自由而不危及人倫之秩序也。」

宋代

雖然隋唐時期就有了科舉制度,但真正意義的士大夫,是在武則天大開科舉以後,逐步形成的文化群體。到了宋代,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如此,哲學精神的傳承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士大夫」(或稱「士)這一群體應該說在宋代正式形成了。

宋初諸帝提倡文學,廣開科舉,讀書風氣大開,士人紛紛應舉,經科舉起家而得官職,成為士大夫。北宋士族盡是新興,絕少源自唐代大族。從晚唐到北宋,名族貴冑為官者,由76.4%降至13%;寒族為官,則由9.3%增至58.4%。宋代士大夫佔人口1-2%,支配了田地、教育和政權,乃至間接控制商業。

士大夫科舉中進士,社會地位即大為提升,較大族或豪族為高,享有法律特權,衣冠與庶民不同,全家以至族人都大大得益。士大夫享有免除勞役及其他特權,親屬眾多,並掌握農村財富。取得官位的家庭,成為「官戶」,與民戶不同,有時也稱「形勢戶」,即地方上的有勢力家族。

宋代士大夫是否地主階層,學者有不同看法。陶晉生指出,經濟方面,士大夫不一定與庶民有分別,很多士大夫是地主,但不都是,有些士大夫並不置產。Zurndorfer(宋漢理)則強調士大夫田產較多。家族財產愈多,中舉機會也愈大。中舉和保持官戶地位,有賴教育,教育又有賴於田地,宗族擁有田產,收入固定,便可致力於教育。因此士大夫往往留下田產,成為家族後人的固定收入,為成功鋪路。中舉後,部份家族成員甚或會轉而從商。

元明清

明朝科舉考試中的皇帝,能在科舉中層層上攻到殿試成為天子門生是士大夫的最高榮譽。

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發展了儒家思想,占據了哲學的主流地位。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試成了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徑。「學而優則」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開始成為讀書人信奉的格言。反過來說,政府官員也必須是飽讀儒家詩書經典的文化人。這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必然是一個精英知識分子階層

影響

消亡

士大夫階層和「科舉制度」相伴相生。科舉制度的撤消,也就意味著士大夫階層失去政治制度保障。清末(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在內憂外患中已經面臨全面崩潰。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此事件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結束。隨著世界範圍內工業革命的影響和中國國內西學東漸的進行,傳統士人之所學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再加上科舉制度的取消,使之失去了「學而優則仕」的上升通道,傳統士大夫和士人階層在中國走向瓦解。

後人評價

  • 中國歷史學者周非認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歷來統治者軟硬兼施的政策之下,逐漸喪失他們的獨立思考精神與寬廣的視野;由春秋時代文武雙全、講究理念原則的「士」,蛻變成為了追求個人功名不擇手段的「策士」;秦漢以後,再由「策士」蛻變為皇權服務的「謀士」;隋唐建立科舉制度以後,「謀士」進一步蛻變為熟讀聖賢文章、寫好策論和八股文「進士」;元明以後,朝廷所辦的科舉以「四書五經」為主,「進士」的治國本領、道德修養、獨立思考等,又進一步沉淪。周非詳細審視先秦以來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知識分子,然後斷言:兩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其實是一部獨立思考、學術研究、道德修養多方面的沉淪史。
  • 魯迅筆下塑造了孔乙己、陳世成等毫無抱負、百無一用的末代士人階級,後人認為是末代衰落士大夫的代表,無法拯救民族危亡。

備註

  1. ^ 經傳,儒家經典與解釋經典書籍的合稱,如《後漢書.卷六六.王允傳》:「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三國演義》第八六回:「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
  2. ^ 考工記:「坐而論道 謂之王公 作而行之 謂之士大夫」

參考

參見

參考書目

  •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東漢政權之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第217-286頁。
  •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
  • 近藤一成著,孫曉艷等譯:〈宋代的士大夫與社會〉,載近藤一成編:《宋元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215-245。
  • David Johnson著,耿立群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載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
  •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1)。
  • Harriet Zurndorfer(宋漢理)著,葉顯恩等譯:〈《新安大族志》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800-1600年)〉,載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頁237-313。
  • 閻步克.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2903-9.
  • 閻步克. 《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710801503X.
  • 趙園.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039573.

外部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3-02-06 22:57,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