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百科

天體運行論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Nicolai Copernici torinensis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djvu
初版, 紐倫堡:Johannes Petreius. 1543
(按圖閱讀本作品)
中文名天體運行論
作者尼古拉·哥白尼
類型書面作品[*]
語言拉丁語
主題天文學
發行情況
編輯Johannes Petreius[*]
出版機構Johannes Petreius
出版時間1543年
頁數405
文本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維基文庫上的版本

天體運行論》(拉丁語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講述他自己的天文學說的著作。

簡介

標題頁, 第2版, 巴塞爾, Officina Henricpetrina, 1566

1506年,哥白尼在回國任教士不久,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1512年,哥白尼把他任職城堡西北角的箭樓建為自己的小型天文台,用自製簡陋的儀器進行天文觀測,計算、研究。他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所引用的27個觀測數據,大部分是在這裡記錄下來的。約在1536年,哥白尼寫成了《天體運行論》,創立了「日心說」。1543年,《天體運行論》出版。由於哥白尼害怕引起各方面的攻擊,他在書的序中寫明將他的著作獻給教宗保祿三世。他認為,在教皇的庇護下,《天體運行論》也許可以問世。除了這篇序之外,《天體運行論》還有另外一篇教士安德烈亞斯·奧西安德寫的前言。當時哥白尼重病在身,委託這位教士出版發行。奧西安德爾為使這書能安全發行,假造了一篇無署名的前言,說書中的理論不一定為行星在空間的真正運動,不過是為編算星表、預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來的一種人為的設計。這篇前言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騙過了許多人。

據說,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見到了從紐倫堡寄來的《天體運行論》樣書。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但據記載,哥白尼在著作出版前半年已因腦中風喪失知覺,並長期昏迷在床。

評價

《天體運行論》出版後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一般人不懂,而許多天文工作者只把這本書當作編算行星星表的一種方法。《天體運行論》在出版後七十年間,曾經遭到馬丁·路德的斥責:「聲名暴起的占星術士......這個笨蛋想要把整個天文科學逆轉過來,可是《聖經》告訴我們,約書亞命令太陽靜止不動,沒有說要地球不動。」,但未引起羅馬教廷的注意。後來布魯諾伽利略公開宣傳日心說,危及了教會的統治,羅馬教廷才於公元1616年把《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

《天體運行論》中的天體實際上是指天球,因為哥白尼並沒有拋棄托勒密天文學中的天球概念。行星仍然是被鑲嵌在水晶球殼中,隨著球殼運轉。哥白尼本人也沒有想擺脫托勒密傳統。

《天體運行論》不是革命的文本,是開啟革命的文本。

目錄

《天體運行論》共六卷。

  1. 第一卷共14章,主要論太陽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繞太陽運行。
  2. 第二卷共14章,主要球面天文學與天體的視運動,卷末附有恆星位置研究與以黃經、黃緯為內容的星座描述表。
  3. 第三卷共26章,主要論二分、二至點的歲差、黃赤交角變化與及其相關。
  4. 第四卷共32章,論月球的運行和日月食。
  5. 第五卷共36章、第六卷共9章,此兩卷主要論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大行星的視運動情況。

參看

擴展閱讀

  •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Norimbergae, J. Petreium, 1543 (Vicifons)
  • 《天體運行論》張卜天 譯,台灣大塊文化2005年2月初版,ISBN 9867291050
  • 《天體運行論》葉式煇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2006年5月再版,ISBN 9787301095478
  • 《無人讀過的書: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追尋記》,歐文‧金格里奇 著,王今、徐國強 譯,三聯書店2008年4月初版,ISBN 9787108026927
  • 《追蹤哥白尼:一部徹底改變歷史但沒人讀過的書》金格瑞契 著,賴盈滿 譯,台灣遠流出版2007年10月初版,ISBN 9789573261681

外部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3-03-25 02:46,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