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主義 本文重定向自 改良主义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 | ||||||
政黨政治 | ||||||
---|---|---|---|---|---|---|
政治光譜 | ||||||
| ||||||
政綱 | ||||||
| ||||||
政黨制度 | ||||||
聯盟 | ||||||
列表 | ||||||
政治主題頁 | ||||||
系列條目 |
社會主義 |
---|
![]() |
改良主義(英語:Reformism)是相對激進革命而言的修正主義政策。
概要
改良主義主張在現有架構和基礎上漸進演變、逐步進步,反對激烈變革,反對疾風驟雨式的推翻現有架構,重新構造新架構的革命。
主張
改良主義宣揚階級調和、階級合作,主張在保存現有制度相對長期不變的條件下實行逐步社會改良的一種政治思潮。改革者會讓保守派安心,在不影響現有的社會制度下推動改革,在改善經濟同時,他們的改革亦得以實現,達到一定成果。反對者則認為改良主義者背叛革命,與當權者及既得利益者妥協,會使原有的革命目標無法實現。
評價
正面評價
據歷史學家楊天石意見,採用暴力或激烈方式徹底改變一種社會制度者為革命,採用非暴力方式以求對一種社會制度作溫和、緩慢改革者為改良:278。界定可能不嚴密,但區分卻是清楚、明白:278。社會通過改良不斷革新,避免暴力革命衍生破壞和衝擊,推動社會生產秩序井然,自然是好事:293。不斷改良,也就不斷進步:293。社會蒙發展之益,而無代價過大之虞:293。否則天天革命,社會將無寧日,也會走向進步和發展之反面:293。改良和革命如影隨形:293。
負面評價
歷史常例是:改良受阻,革命就會滋生:293。原來改良主義者,或者向前發展成為革命派;或者堅持原有立場,反對革命,甚至成為舊秩序保護者:293。
地區政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時代是一個史達林主義政黨,在改革開放以後,開始逐步確立「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路線,價值觀上早已拋棄計劃經濟模式,在改革實踐中為市場化奠定基礎。對內經濟方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包產到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城市建設方面,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市設立經濟特區。對外方面,擴大進口的數量及進口國範圍;改善進口產品結構,重點為技術輸入;提供外資直接進入中國設廠,改善中國生產結構以及派遣大量留學生赴西方學習科技。這一決策改變了中國大陸自1949年後經濟上逐漸對外封閉近30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