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百科

斐濟

斐濟共和國
Republic of Fiji英語
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語
格言:
  • Rerevaka na Kalou ka Doka na Tui斐濟語
  • 敬畏上帝,榮耀國王
國歌:God Bless Fiji(《上帝保佑斐濟》)
斐濟的位置
首都
及最大城市
蘇瓦
官方語言
官方文字
政府單一制議會共和制
• 總統
維利亞姆·卡托尼韋雷
• 總理
西蒂韋尼·蘭布卡
立法機構斐濟議會
建立
• 斐濟王國統一
1871年
• 從英國獨立
1970年10月10日
• 成為共和國
1987年10月7日
面積
• 總計
18,274平方公里(第155名
人口
• 2016年估計
898,760(第161名
• 密度
46.4/平方公里(第148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123.70億美元第155名
• 人均
13,598美元(第105名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51.72億美元(第148名
• 人均
5,685美元(第92名
吉尼係數0.364(2013年)
人類發展指數 0.724(2018年)
 · 第98名
貨幣斐濟元FJD
時區UTC+12
行駛方位靠左行駛
電話區號+679
ISO 3166碼FJI
網際網路頂級域.fj

斐濟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Fiji斐濟語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रिपब्लिक ऑफ फीजी),通稱斐濟,是位於南太平洋萬那杜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22個島嶼組成(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斐濟語「Viti」的東加語發音。

歷史

斐濟山地的戰士,1870年

早在17世紀,便有東南亞裔人士抵達斐濟定居,比歐洲的探險家要早一些。

1643年,荷蘭探險家阿貝爾·塔斯曼抵達斐濟,是首位踏足此地的歐洲人。

1871年,塞魯·埃彭尼薩·薩科鮑建立斐濟王國,這是首個統一斐濟群島的政權。

1874年,英國吞併斐濟,成立斐濟殖民地

斐濟於1970年從英國獨立,國名為「斐濟自治領」。1987年,發生了兩起軍事政變,第一次是有人不滿政府由當地的印度裔壟斷,第二次是要求廢除君主立憲,實施共和制,以總統取代總督,其國家名稱也從當時的「斐濟自治領」改為「斐濟共和國」。1990年,改名為「斐濟主權民主共和國」。1998年,又改名為「斐濟群島共和國」

2006年5月6日,議會選舉舉行。5月18日,選舉委員會確認,在眾議院的71個議席中,斐濟團結黨獲得36個席位,斐濟工黨得到31個議席,聯合人民黨[需要消歧義]獲得兩個議席,其餘兩個議席為獨立競選人獲得。斐濟團結黨領導人萊塞尼亞·恩加拉塞宣誓就職總理。

2006年12月5日,斐濟武裝部隊司令弗蘭克·姆拜尼馬拉馬稱,軍方已完全接管政府並控制了全國,解除總理恩加拉塞的職務,他本人暫時代行總統職務。12月6日,過渡政府總理喬納·塞尼蘭加卡利宣誓就職。2007年1月4日,姆拜尼馬拉馬宣布將總統職務交還給約瑟法·伊洛伊洛 。1月5日,姆拜尼馬拉馬宣誓就任過渡政府總理。

2011年,恢復原國號「斐濟共和國」 。

萊武卡,1842年

政治

斐濟的政治體制為代議民主制,並實行多黨制,斐濟總理為政府首腦,由身為虛位元首的總統正式委任獲議會多數支持的人,而總統由議會選出。行政權歸屬由總理及其內閣成員領導的政府;立法權由議會與政府共有;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與立法權。斐濟雖然承認英國君主為最高酋長,但自1987年起便以總統為國家元首;斐濟因2006年政變被中止大英國協成員資格,是當時惟一被完全中止成員資格的成員國。後於2014年3月改為祇禁止出席會議,同年9月因國內舉行了獲國際認可的大選而完全恢復為會員。

斐濟的民主政治被1987年中的兩次軍事政變打斷,原因是擔心政府認為印度裔控制斐濟。1990年憲法保證斐濟民族特權,但導致印度裔大量移民,人口的損失導致了經濟困難,但確保了美拉尼西亞人成為多數。1997年中頒布的修正案使斐濟憲法更加公平。1999年的自由選舉產生了以印度裔斐濟人為首的政府。一年後,由強硬的斐濟民族主義者2000年政變罷免了。2000年底民主政治得以恢復。2006年的軍事政變中止民主進程,直至2014年才恢復舉行民主選舉。

行政區劃

斐濟分為2個直轄市、4個行政大區和羅圖馬島。直轄市分別是蘇瓦勞托卡;行政大區分別是中央大區、西部大區北部大區東部大區。其下分為14個:納莫西省、拉省、雷瓦省、塞魯阿省、泰萊武省、奈塔西里省、那德羅加諾沃薩省、巴省布阿省、卡考德羅韋省、坎達武省、勞省、洛邁維提省、馬庫阿塔省

斐濟行政區圖
斐濟地圖

地理

庫魯灣

斐濟總面積(含海域面積)為194000平方公里,其中10%面積為陸地。

斐濟包含322個島嶼,主要為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其中1/3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為維提島瓦努阿島。首都蘇瓦位於維提島上。四分之三的人口也居住在維提島。該島多山,最高峰托馬尼維峰(Tomaniivi),海拔1324公尺,並有熱帶雨林。其他重要城鎮有納迪薩武薩武勞托卡

氣候

斐濟屬於溫暖的熱帶海洋氣候,幾乎全年的溫度都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溫暖的季節出現在11月到4月,涼爽的季節則是從5月至10月。即使在涼爽的季節,平均溫度仍然高達22°C(72°F)。降雨是季節性的到來,溫暖的季節會有較多的雨量,尤其是在內陸地區。雖然一年平均會有一個熱帶氣旋來襲(十年出現10-12次),但一般說來,風是溫和的。

軍事

斐濟巡邏艇

斐濟共和國軍事部隊(RFMF),總兵力約3500人,是一支小型軍隊。其中,有3200名現役軍人為陸軍部隊,組成六個步兵營和一個工兵營;另外,大約有6000名陸軍後備部隊組成三個步兵營。過去有一個"祖魯"(Zulu)反革命特戰部隊英語Counter Revolutionary Warfare Unit (Fiji)(約80名士兵),在2000年年底因涉及軍事政變被裁撤。

經濟

斐濟的產品出口在28個顏色編碼的類別的圖形化描述

斐濟經濟以農業、漁業、林業、製造業、礦產業、資訊與通訊產業、影視工業為主。農作物部份,包括栽培農作物、新鮮水果、蔬菜,如:芋頭椰子可可豆木瓜、各類水果和蔬菜、卡瓦(Kava)和稻米。畜牧部份,包括牛肉,乳品,豬肉,家禽,綿羊,山羊和養蜂。漁業對斐濟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不但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也是就業和外匯收入重要項目。林業可供砍伐的林地面積總計約956,860公頃,占國內產值(GDP)的1.3%。

製造業多為基礎的工業。採礦和採石業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4%。

斐濟運用資訊與通訊技術,吸引世界上知名的企業將其後台作業(back office services)交給位在斐濟的公司運作。影視工業則包括電影、電視、視訊、音訊、電腦軟體、電子商務、電訊等的製作與輸出。

人口

1935年,斐濟婦女

200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斐濟有人口837,000人。人口密度45.8人/平方公里。人均壽命72.1歲。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每年人口增長率為1.1%。斐濟人口主要由15-64歲的青壯年組成,年齡中位數為27.9歲。人口性別比為103(女性=100)。

美拉尼西亞人佔54.3%。印度裔佔38.1%。

語言

斐濟的憲法規定了三個語言為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斐濟語印度斯坦語Hindustani)。其中,印度斯坦語是居住在斐濟的印度族裔的主要語言,而斐濟語則是斐濟本民族的語言。據斐濟憲法規定,斐濟公民有權利使用其中任何一種語言同政府機構溝通,需要的話政府應及時提供翻譯人員。英語是斐濟本民族和印度族裔最常用的語言。不同族群間溝通一般是用英語,政府機構、教育機構、金融和法律機構也一般以英語為主。

斐濟語是斐濟的民族語言,屬於南島語系。與同屬南島語系的美拉尼西亞語較為接近,但由於長期與玻里尼西亞民族接觸,因此也受到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中的東加語的影響。

印度斯坦語是在斐濟居住的印度族裔和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所講的主要語言。與印度次大陸所講的印地語烏爾都語有一定區別,但其區別並不妨礙相互交流,關於斐濟所使用的印度斯坦語,請參見斐濟印地語

除了上述三種官方語言,斐濟還有很多其他的語言。其中在該國西部的很多方言,同官方的標準語(Bau Standard)差別很大,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另一種語言。另外,很多斐濟的印度人除了說印度斯坦語外,也說坦米爾語。還有少數說比哈里語(Bihari)、孟加拉語和其他語言。而在該國的羅圖馬島上,主要使用羅圖馬語(屬於玻里尼西亞語的一種)。

宗教

信奉基督宗教的人佔52.9%,而信奉印度教和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各佔38.1%和7.8%。

國定假日

宗教上,斐濟奉行多元宗教自由主義。由於有不同種族人口聚居斐濟,故此,從斐濟的國定假期中可以反映到該國的多元共容文化。

斐濟國定假日
日期節日名稱備註
1月1日元旦在斐濟某些地區,慶祝新年的時期可以長達多個星期甚至一整個月
每年2月或3月份侯麗節印度教節日——顏色的節日
每年3月或4月份Rama Navami印度教節日,慶祝羅摩毘濕奴的化身)出生
每年3月或4月份復活節傳統基督教節日
斐濟政府將復活節星期日及之前的星期五列為公眾假期
5月30日國父紀念日慶祝斐濟首位政治家,被譽為「斐濟國父」的Lala Sukuna的日子,為該國長達一星期的慶祝期的最後一天
每年7月份憲法日紀念確立採用「斐濟憲法
伊斯蘭歷3月12日聖紀節伊斯蘭教重要節日,慶祝穆罕默德出生
每年9月份蔗糖節在Lautoka市舉行,每年慶祝日不定
10月10日斐濟日(斐濟獨立日)紀念該日為斐濟被割讓與英國(1874年),及從英國獨立出來(1970年)

斐濟政府會舉行長達一個星期的斐濟週,以多姿多采的慶祝項目來表現該國的多元文化

每年10月或11月份排燈節(也稱光明節)印度教的節日,供奉印度教代表富裕和繁榮的女神拉克什米
每年慶祝日不定
12月25日聖誕節(也稱耶誕節)傳統基督教節日

外交

1930年代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與斐濟殖民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並設立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駐斐濟領事館。

1975年11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斐濟建交,並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斐濟共和國大使館

此外,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也在斐濟設立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台灣)駐斐濟商務代表團,這也是是駐非邦交國機構中唯一使用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國號的駐外機構。

斐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設有高級專員公署,而馬來西亞也在蘇瓦設有高級專員公署。兩國曾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而在從1952年至1956年馬來亞緊急狀態期間,於馬來西亞半島服役的許多士兵都來自斐濟。

交通

萊佛士威酒店

楠迪國際機場坐落於維提島西部的斐濟第三大城楠迪,成爲最主要的遊客入境港口。瑙索里國際機場位於首都蘇瓦。

體育

2016年8月11日,斐濟7人制橄欖球隊在里約奧運會決賽43-7擊敗英國隊,獲得歷史上首枚奧運金牌,也是首枚奧運獎牌。當日,斐濟國家政府宣布該日確定為國家紀念日。

新聞媒體

斐濟的主要報紙有斐濟時報(英文版)、每日郵報、斐濟太陽報,華文報紙有斐濟日報和斐濟華聲報。

斐濟主要雜誌有島國商務、太平洋島嶼(月刊),在太平洋島國地區發行,發行量約1萬冊。

斐濟有一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85年,是斐濟的官方電台,也是斐濟全國性的廣播網,由6個電台組成,使用斐濟語、英語、印地語向全國播音。此外斐濟還有電視台,成立於1993年,共有1個免費頻道(Fiji One英語Fiji One)和付費電視服務SKY Pacific英語Sky Pacific,向全國播出。

參見

外部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3-07-28 03:34,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