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百科

曾國荃

(重新導向自曾國荃)
曾國荃
曾國荃

爵位一等威毅伯
籍貫湖南省湘鄉縣
字號字沅甫
諡號忠襄
出生道光四年八月二十日(1824年10月12日)
 大清湖南省長沙府湘鄉
逝世光緒十六年十月初二(1890年11月13日)
 大清江蘇省江寧
親屬(兄) 曾國藩 (弟) 曾國葆(曾貞幹)
經歷
著作

湖南通誌

曾國荃(1824年10月12日—1890年11月13日),一名子植譜名傳恆,字沅甫,號叔純湖南長沙府湘鄉人,清朝軍事家、官員、湘軍將領。曾子七十世孫,曾國藩的九弟,湘軍內部稱之為曾老九,尊稱為九帥。1864年湘軍南京屠城時未加管制,背負惡名。

生平

早年屢試不第,1852年方成為優貢生。後加入湘軍,在與太平軍作戰中,是其兄國藩的重要助手;因善於圍城,又精於長壕法,人稱曾鐵桶。1856年從湖南募兵三千增援江西吉安,次年陷吉安。1860年圍攻安慶,屢敗陳玉成援軍,次年陷安慶後屠城四萬,劫掠殆盡,因此被皖南人稱為舂骨灰。1864年攻破天京(今江蘇南京),濫殺百姓無數,與其兄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又因劫掠城中大量財寶而被稱為曾老饕。1866年任湖北巡撫,1875年重出官場,歷任陝西、山西巡撫,任兩廣總督。1884年任兩江總督,卒諡忠襄

屠城

國荃雖善戰,但屢屢屠殺平民,軍紀極差,亦曾自謂「殺人如麻」,以安慶殺降、南京屠城,為人所病;南京城破後,曾國藩上奏入南京後,「……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予不欲言,予亦不敢言也。」。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南京人至今仍以「曾剃頭」「曾屠戶」等詞稱呼曾國藩、曾國荃兄弟。

曾國荃杭州寶石山紫陽洞題字——冰壺玉鑒

劫掠與貪污

曾國荃外號「老饕」。王闓運說他有田百頃,但此說遭郭嵩燾駁斥:「曾國荃亦無百頃田」。曾紀芬稱他這個九叔「每克一名城,奏一凱歌,必請假還家一次,頗以求田問舍自晦。」一說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則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說除了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別無所獲。許多人認為,曾國藩、曾國荃私自搶走了所有太平天國的財物,以縱火掩飾。王闓運有詩云「曾侯工作奏,言錢空縷覼」,意即曾國荃一擲千金買箋紙。

又一說,攻天京時,國荃愛將蕭孚泗以馬車數十部搬運財物,估算所得財物不少於五十萬白銀(時綠營官兵月軍餉方銀錢一兩半),為避人耳目擇船運十九艘,為當時水路關卡守將,後為閩浙總督、兩江總督的沈葆禎截獲發現,沈不畏誘劦建功因此升官台灣知府。亦有專家認為所謂「忠襄於此中獲資數千萬」實屬無稽之談。曾國荃辯稱,回鄉湘軍需退訃恤金。

晚年

同治六年(1867年)一月,由於捻亂李鴻章和曾國荃採取分進合擊捻軍,曾國荃遣鮑超率「霆軍」東下,劉銘傳大敗,為鮑超所救,銘傳推卸責任,劉盛藻和鮑超受處分。曾國荃後因鎮壓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重出官場,歷任陝西山西巡撫,任兩廣總督。1884年任兩江總督

軼事

同治間,與郭嵩燾等修纂《湖南通志》。1863年曾國荃曾出資刊刻《船山遺書》,共出了5000兩銀子。曾國荃還出資刊刻李善蘭的《則古昔齋算學》,共300兩銀子。1882年,曾國荃得知彭玉麟想在衡陽創建船山書院時,便捐出家藏《船山遺書》,並「又捐助膏獎銀兩,嘉惠來學」。

在此填寫說明

家庭

  • 長子曾紀瑞,蔭生,兵部員外郎。
  • 次子曾紀官,蔭生,戶部員外郎。曾國荃征戰時,其兩子託付於侄兒曾紀澤(字劼剛,曾國藩之次子)照料,並師從正藍旗漢軍、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進士胡氏守忠(號蓉仙)學習(據《曾國荃全集》第五冊,2008)。

延伸閱讀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1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

曾家四兄弟。

影視形象

演員作品年份類型
歐陽震華太平天國1988電視劇
崔岱太平天國2000
官銜
前任:
裕寬
兩廣總督
任職期間:1882年5月6日-1883年7月13日
繼任:
張樹聲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3-05-10 17:36,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