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承認國家列表 本文重定向自 有限承认国家列表

有限承認國家是指世界上許多已經宣布自身是主權國家的獨立政治實體,正尋求國際社會將其作為法律上的主權國家予以外交承認,但卻並未因此得到普遍承認。這些實體通常在事實上擁有其領土的控制權。過去已經存在很多這樣的實體。國際上有兩種傳統理論可以在法律上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成立的標準。根據宣告說的理論,只要一個政體符合下列條件則構成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
- 固定的領土
- 永久的居民
- 政府
- 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能力
根據宣告說的理論,一個實體的國家地位獨立於其他主權國家對其承認。而構成說則認為一個實體成為一個國際法人必須得到已是國際社會成員的其他主權國的承認。
準國家經常引用這兩種學說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使它們的建國主張合法化。例如:有些國家符合宣告說的標準(在事實上對其聲稱的領土、政府及永久居民擁有全部或部分的控制權),但其國家地位並未得到其他主權國家的承認。不被承認的原因通常是這些實體所聲稱的領土往往是其他主權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其他的案例還有兩個或多個得到部分主權國家承認的國家對同一領土提出相同的主張,而它們在實際上各自占有了一部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等。在有限承認國家中,只有少數會引用構成說來使其建國主張合法化。
在許多情況下,國際上不受承認並存在爭議的實體的領土上往往存在外國軍事勢力的影響,這使得該實體在其國際地位的描述上存在問題。國際社會可以以此認為外國軍事勢力的侵入性太強而導致該實體淪為傀儡政權,外國在實際上擁有主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期間,由大日本帝國領導的滿洲國及由納粹德國建立的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就是相應的歷史案例。在1996年的「洛爾茲多訴土耳其案」中,歐洲人權法院裁定土耳其在北賽普勒斯行使了主權。
也有一些實體並沒有控制任何實際上的領土,或者明確不符合宣告說中的建國標準,但卻在法律上得到了至少1個國家的承認為主權實體。從歷史上看,1870年至1929年期間的聖座;蘇聯占領時期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屬於這樣的案例。而馬爾他騎士團和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目前仍然處於這樣的狀態。而那些無法控制其領土且未被承認的實體可以參看現存流亡政府列表。
收錄標準
收錄進本列表的政治統一體必須擁有主權,且至少一個或以上的聯合國會員不承認該政體,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背景情況

目前聯合國擁有193個會員國,而梵蒂岡與巴勒斯坦國則擁有觀察員國地位。但是仍然有一些聯合國成員國的國家也被列入本列表,這是由於這些國家因為領土或其他衝突而未得到其他另外一些國家的承認。
部分政治實體與未承認其主權國家地位的國家保持著一些非正式的關係。例如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通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一些國家可以提供定期的領事服務,而儘管它們之間並無正式的外交關係。除此之外,科索沃、阿爾察赫共和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北賽普勒斯、阿布哈茲、聶斯特河沿岸、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索馬利蘭、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等政治實體也通過正式的外交使團或特別代表團及非正式使團與外國保持聯繫。
相關政體
非聯合國會員國,被至少一個或以上非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承認該政權的其它政權數量 | 國名 | 備註 | 地圖 | ||
---|---|---|---|---|---|
聯合國會員國 | 總數 | 全稱 | 通稱 | ||
0 | 1 | 爭執時期:1991年至今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索馬利蘭是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的一個聯邦成員州,索馬利蘭共和國至今僅得到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事實上的承認。索馬利蘭還與衣索比亞保持非正式的官方往來,衣、索二國境內均設有對方的領事機構,作為內陸國家的衣索比亞通過索馬利蘭的海岸線發展海上貿易關系(參見索馬利蘭外交)。 此外,英國、比利時、加納、南非、瑞典、吉布地等國也與索馬利蘭有政治上的交往。2007年1月17日,歐盟派出一個外交事務代表團前往索馬利蘭商討未來合作事宜。非洲聯盟也曾派出一位外交部長前往索馬利蘭討論國際承認的前景。 | ![]() | ||
![]() 國旗 | ![]() 國徽 | ||||
0 | 3 | 爭執時期:1990年至今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目前只獲得南奧塞提亞共和國、阿布哈茲共和國和阿爾察赫共和國3個非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 | ![]() | ||
![]() 國旗 | ![]() 國徽 | ||||
0 | 3 | 爭執時期:1991年至今 阿爾察赫共和國目前只獲得南奧塞提亞共和國、阿布哈茲共和國和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3個非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與阿爾察赫共和國關係緊密的亞美尼亞共和國反而沒有給予承認(參見阿爾察赫外交)。 | ![]() | ||
![]() 國旗 | ![]() 國徽 |
非聯合國會員國,被至少一個或以上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承認該政權的其它政權數量 | 國名 | 備註 | 地圖 | |||
---|---|---|---|---|---|---|
聯合國會員國 | 總數 | 全稱 | 通稱 | |||
1 | 1 | 爭執時期:1983年至今 北賽普勒斯位於賽普勒斯島北部,這個主要是由賽普勒斯島上的土耳其族建立的政權控制了島上北邊約1/3面積的領土。北賽普勒斯於1983年時宣布脫離賽普勒斯獨立建國,目前只獲得土耳其共和國的外交承認。 | ![]() | |||
![]() 國旗 | ![]() 國徽 | |||||
1 | 1 | 流亡政府。目前有1個聯合國會員國(烏克蘭)承認其為主權國家。 | ![]() | |||
![]() 國旗 | ![]() 國徽 | |||||
5 | 8 | 爭執時期:1992年至今 阿布哈茲位於黑海和高加索山脈之間,喬治亞的西北部,原為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92年7月阿布哈茲宣布獨立,喬治亞軍隊於同年8月進入阿布哈茲,但在1993年9月被擊敗。1994年6月停火之後,阿布哈茲一直在喬治亞的有效管轄範圍之外。喬治亞並不承認阿布哈茲為獨立國家,根據喬治亞的外交政策,任何國家如與喬治亞建交,便不能同時與阿布哈茲建交。雖然它已聲稱並實際獨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羅斯、委內瑞拉、尼加拉瓜、諾魯、敘利亞以及非聯合國會員國阿爾察赫共和國、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和南奧塞提亞共和國的正式承認。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
5 | 9 | 爭執時期:1991年至今 南奧塞提亞共和國位於喬治亞北部,原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州,約有10萬人口。自喬治亞內戰以來,南奧塞提亞一直要求獲准加入俄羅斯,並與相鄰的俄羅斯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合併。1992年1月,南奧塞提亞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並與北奧塞提亞合併,結果引發武裝衝突。喬治亞並不承認南奧塞提亞為獨立國家,根據喬治亞的外交政策,任何國家如與喬治亞建交,便不能同時與南奧塞提亞建交。雖然它已聲稱獨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羅斯、委內瑞拉、尼加拉瓜、諾魯、敘利亞以及非聯合國會員國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阿爾察赫共和國、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和阿布哈茲共和國的正式承認。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
12 | 14 | 爭執時期:1949年至今 《聯合國憲章》所明載之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曾經是聯合國「中國」的代表。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成立,繼承清朝統治中國版圖,因民初軍閥割據混戰不休,政局紛亂動盪,除外還有外敵日本入侵,戰亂頻仍達30餘年。1940年代後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於1949年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府機構遷往現中國臺灣省,實際控制地區僅餘台灣島及部分東南沿海省份島嶼。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其實際統治範圍幾乎僅餘臺澎金馬地區至今。 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權遷往現中國臺灣省初期,仍繼續擁有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以美國為首的大部份資本主義陣營國家,均繼續承認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府代表中國。但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世界各國陸續改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代表。1971年,依據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同時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退出聯合國。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得國際上普遍承認,並逐步取代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府在國際組織中的席位,大多數國家也紛紛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斷交。 基於雙方各自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互不承認主權,其他國家亦無法同時與兩方建交。截至2023年3月,現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的邦交國有13個,包括12個聯合國會員國、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梵蒂岡),並和1個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索馬利蘭)建立了官方關係,但並未正式建交。 目前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多以「中華臺北」名義參與體育事務,以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名義在無邦交國設立實質大使館或領事館,與世界大部份國家保持非正式官方外交關係(請參閱:臺海現狀、台灣問題、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外交)。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
36 | 36 | 爭執時期:1976年至今 (非洲聯盟成員國)西撒哈拉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西濱大西洋,與摩洛哥、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相鄰,人口約26萬,面積266000平方公里。原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6年西班牙撤軍後爆發西撒哈拉戰爭。目前僅統治沿邊境極小部分領土,即摩洛哥2至6號隔離沙牆以東以南的狹小的沙漠地區,其餘大部分為摩洛哥王國所控制。截至2020年3月,有84個聯合國會員國承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但其中有43個「凍結」或「撤回」了承認,有一個(玻利維亞)則在2021年恢復外交關係而恢復承認。目前尚有41個聯合國會員國和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南奧塞提亞承認西撒哈拉。但除了摩洛哥和美國(因川普總統任期期間,前者與以色列恢復關係而做出的外交互惠聲明),以及阿拉伯國家聯盟的非正式支持外,絕大多數國家實際上不支持摩洛哥對西撒哈拉主權要求,而是支持西撒哈拉自治計劃。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
98 | 101 | 爭執時期:2008年至今 科索沃原是南斯拉夫和塞爾維亞南部的兩個自治省之一(即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現時阿爾巴尼亞族占科索沃全國總人口近95%,而且由於種族衝突等原因,大量少數民族(尤其是與阿族不和的塞爾維亞族)在科索沃戰爭期間相繼離開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斷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由聯合國科索沃特派團管轄。科索沃在歐盟及美國和阿爾巴尼亞政府的傾向支持下,於2008年2月17日自行單方面正式宣布獨立,並獲得了除西班牙、羅馬尼亞、賽普勒斯、希臘和斯洛伐克之外的所有歐盟成員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美國、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等國家的承認,但塞爾維亞(該國主權和歷史因素)和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國家則拒絕承認。目前共有97個聯合國會員國和3個政治實體(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庫克群島、紐埃)承認科索沃的主權地位,部分國家亦與科索沃建立外交關係。另有15個聯合國會員國曾經承認科索沃,現已撤銷承認,並其中有9個聯合國會員國在撤銷承認的同時與科索沃斷交。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
138 | 140 | 爭執時期:1988年至今 (聯合國觀察員國)巴勒斯坦在古羅馬前期以猶太人住民居多,後至中世紀與英國殖民地時期發展成以阿拉伯人居住為主。19世紀末,「猶太復國運動」在錫安主義支持者的推動下展開,大批猶太人陸續續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衝突,後於1948年5月建立以色列國。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宣布成立。至今該實體已被大部分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以及大部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的世俗國家所承認。但除土耳其、冰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外的北約成員國,緬甸、日本、韓國、新加坡、亞美尼亞五個亞洲國家,喀麥隆和厄利垂亞兩個非洲國家,墨西哥和巴拿馬兩個拉丁美洲國家,以及除萬那杜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外的所有大洋洲國家均未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1974年11月22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席位稱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88年12月15日,席位改以「巴勒斯坦」稱呼。2012年11月29日,根據聯合國大會第67/19號決議,巴勒斯坦正式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截止2019年7月31日,有138個聯合國會員國、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梵蒂岡)和1個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西撒哈拉)承認巴勒斯坦。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聯合國會員國,未被部分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承認該政權的其它政權數量 | 國名 | 備註 | 地圖 | ||
---|---|---|---|---|---|
聯合國會員國 | 總數 | 全稱 | 通稱 | ||
165 | 170 | 爭執時期:1948年至今 以色列國尚未與27個聯合國會員國建交。這27國大多是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國家,以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古巴(古巴1973年同以色列斷交後已撤銷了對以色列國的外交承認)和委內瑞拉(雙方2009年中止外交關係,至今仍未恢復)。部份國家更拒絕有以色列簽證或出入境章的各國護照持有者入境。同時以色列政府亦禁止國民前往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伊朗、葉門、阿富汗等「敵對國家」。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
179 | 184 | 爭執時期:1949年至今 1949年因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國民黨失利並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府遷至台灣,中國共產黨在取得大陸的大部分疆域的情況下,宣佈在大陸建政,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於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1971年後國際上普遍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政府,並根據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取代於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在聯合國之中國席位,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現有182個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包括179個聯合國會員國、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巴勒斯坦)和2個主權實體(庫克群島、紐埃)。但目前仍然有巴拉圭、瓜地馬拉等12個聯合國會員國及梵蒂岡(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只承認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認為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代表其中國為合法政府,並與其建交。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雙重承認,因此這些國家目前均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不過在這些國家中,有部分國家曾經有一段時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並曾與之有過外交關係,在這些國家重新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建交後,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在這些國家唯一例外的是不丹。不丹雖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外交政策受印度「指導」,所以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此外,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科索沃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 | ![]() | ||
![]() | ![]() 國旗 | ![]() 國徽 | |||
187 | 188 | 爭執時期:1948年至今 自1953年韓戰停戰協議簽署後,朝鮮半島沿著三八線被分裂成兩個國家。三八線以北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八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但南北韓雙方均不承認對方政權的合法性。 目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164國建交,但未獲得大韓民國、日本、美國、法國、波札那、愛沙尼亞、梵蒂岡(聯合國觀察員)、以色列和烏克蘭所承認。與加拿大、阿根廷、哥斯大黎加等國,總共12國曾有過外交關係,但又因不同的事件(仰光爆炸事件、韓國駐阿根廷使館爆炸事件、天安號沉沒事件等)而先後斷交。烏克蘭在2022年7月與之斷交後撤銷外交承認。 | ![]() | ||
![]() 國旗 | ![]() 國徽 | ||||
191 | 192 | 爭執時期:1948年至今韓戰停戰協議簽署後,朝鮮半島沿著三八線被分裂成兩個國家。三八線以北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八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但南北韓雙方均不承認對方政權的合法性。 目前,大韓民國已與191國建交,未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敘利亞和古巴的承認。 | 自1953年![]() | ||
![]() 國旗 | ![]() 國徽 | ||||
191 | 192 | 爭執時期:1974年至今 賽普勒斯共和國未獲得土耳其共和國的承認。參見賽普勒斯問題。 | ![]() | ||
![]() 國旗 | ![]() 國徽 | ||||
191 | 192 | 爭執時期:1988年至今亞美尼亞未獲得巴基斯坦承認並與其建交,巴基斯坦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中支持亞塞拜然。 | ![]() | ||
![]() 國旗 | ![]() 國徽 |
現存有限承認國家列表一覽表
名稱 | 爭議時長 | 首都 | 區域 | 主權承認 | 外交/建交列表 | 有關國家/地區 | 人口 | 面積(平方公里) | 國旗 | 國徽 | 地圖 | 是/否聯合國會員國 |
---|---|---|---|---|---|---|---|---|---|---|---|---|
![]() | 32年61天 | 哈爾格薩 | 東非 | 1 | 索馬利蘭外交 | ![]() | 3,500,000 | 137,600 | ![]() | ![]() | ![]() | 否 |
![]() | 32年319天 | 蒂拉斯波爾 | 東歐 | 3 | 聶斯特河沿岸外交 | ![]() | 475,665 | 4,163 | ![]() | ![]() | ![]() | 否 |
![]() | 31年220天 | 斯捷潘納克特 | 西亞 | 3 | 阿爾察赫外交 | ![]() | 146,600 | 3,170 | ![]() | ![]() | ![]() | 否 |
![]() | 39年245天 | 北尼柯西亞 | 西亞 | 1 | 北賽普勒斯外交 | ![]() | 313,626 | 3,355 | ![]() | ![]() | ![]() | 否 |
![]() | 30年360天 | 蘇呼米 | 西亞 | 8 | 阿布哈茲建交列表 | ![]() | 242,862 | 8,660 | ![]() | ![]() | ![]() | 否 |
![]() | 31年232天 | 茲辛瓦利 | 西亞 | 9 | 南奧塞提亞建交列表 | ![]() | 53,532 | 3,900 | ![]() | ![]() | ![]() | 否 |
![]() | 73年290天 | 臺北市 | 東亞 | 14 | 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外交 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建交列表 | ![]() | 23,603,121 | 36,197 | ![]() | ![]() | ![]() | 否 |
![]() | 47年141天 | 提法里提 | 北非 | 36 |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外交 西撒哈拉建交列表 | ![]() | 638,760 | 266,000 | ![]() | ![]() | ![]() | 否 |
![]() | 15年151天 | 普里斯提納 | 南歐 | 100 | 科索沃外交 科索沃建交列表 | ![]() | 1,859,203 | 10,908 | ![]() | ![]() | ![]() | 否 |
![]() | 34年245天 | 拉姆安拉 | 西亞 | 140 | 巴勒斯坦建交列表 | ![]() | 4,550,368 | 6,220 | ![]() | ![]() | ![]() | 否 |
![]() | 75年65天 | 耶路撒冷 | 西亞 | 164 | 以色列外交 | ![]() | 8,424,400 | 22,145 | ![]() | ![]() | ![]() | 是 |
![]() | 73年290天 | 北京市 | 東亞 | 18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列表 | ![]() | 1,384,413,771 | 9,634,057 | ![]() | ![]() | ![]() | 是 |
![]() | 62年336天 | 尼柯西亞 | 西亞 | 192 | 賽普勒斯外交 | ![]() | 890,274 | 5,296 | ![]() | ![]() | ![]() | 是 |
![]() | 31年300天 | 葉里溫 | 西亞 | 192 | 亞美尼亞建交列表 | ![]() | 2,976,600 | 29,800 | ![]() | ![]() | ![]() | 是 |
![]() | 74年312天 | 平壤 | 東亞 | 188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交 北韓建交列表 | ![]() | 25,290,000 | 120,538 | ![]() | ![]() | ![]() | 是 |
![]() | 74年337天 | 首爾 | 東亞 | 192 | 韓國外交 韓國建交列表 | ![]() | 51,446,201 | 99,600 | ![]() | ![]() | ![]() | 是 |
相關條目
|
|
|
|
注釋
延伸閱讀
- Adrian Florea. De Facto States: Survival and Disappearance (1945–2011).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7-06, 61 (2): 337–351 [2020-10-03]. doi:10.1093/isq/sqw0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 Adrian Florea. Rebel governance in de facto states (PDF).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0-05-06 [2020-10-03]. doi:10.1177/135406612091948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0-10).
- D. Geldenhuys. Contested States in World Politics. Springer. 2009 [2020-10-03]. ISBN 97802302341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James Ker-Lindsay. The Foreign Policy of Counter Secession: Preventing the Recognition of Contes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12-05 [2020-10-03]. ISBN 97801996983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