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交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外交變幻莫測,雖然《朝鮮憲法》第17條規定:「自主、和平、友誼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宗旨和對外活動原則」、「國家根據完全平等、自主、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政和互利的原則,同一切友好對待我國的國家建立國家關係或政治、經濟、文化關係」。但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實質決定權卻在執政黨朝鮮勞動黨身上,黨內的精英份子、內閣成員和軍方人物會先制訂初步的議案,在內閣總理和外務省同意下,再交由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兼國務委員會委員長定斷。朝鮮的外交可分為三方面,包括:政府的外交、多方外交(multi-party diplomacy)及民間外交,但這些外交皆由政府決定。
朝鮮是外交相對封閉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以及其後的俄羅斯)、巴基斯坦及其他一小部份國家是朝鮮自1953年停戰協定後依然維持外交關係的國家。至於日本、大韓民國、法國和美國則從未建交,此外,朝鮮曾經是三個承認頓內次克與盧干斯克獨立地位的聯合國成員國之一(另外兩個是俄羅斯和敘利亞),現時承認其與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的一部分。
概況
![]() |
朝鮮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
政府 |
政治 |
隨著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政治的影響力抬升,朝鮮政府於1972年正式宣佈建立外交。朝鮮先與和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為促進本土經濟,朝鮮政府及後又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交,當中包括如芬蘭、丹麥和瑞典等國。
然而,朝鮮對「敵對國家」的關係並不友好。朝鮮政府先後在1970年代至80年代間綁架日本人和韓國人。同時,美國亦指朝鮮曾把像真度極高的美元偽鈔流入市面,以圖影響其經濟。另一方面,以和平處理南北韓分裂局面的情況,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陽光政策,這計劃最終由兩國的對外方針改變而終止。
1980年代後期,朝鮮開發核武引起國際的關注。為此,美國在1994年與平壤政府簽訂框架協定,華府承諾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重油,而北韓方面則需承諾放棄核計劃。2003年1月10日,朝鮮脫離《核不擴散條約》,美國因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日本和俄羅斯組成六方會談,借外交和談判方式促使朝鮮放棄核武。至2007年10月,六方會談共舉行過六輪,5國願意以經濟、能源和人道主義援助換取朝鮮半島無核化。2009年4月14日,平壤政府宣布退出六方會談並將重啟核設施建設。
歷史
1945年後,蘇聯向剛立國的朝鮮提供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韓戰期間,蘇聯對朝鮮的援助有增無減,戰後,蘇聯替朝鮮進行重建工作。在1961年,朝鮮與蘇聯和中國訂定安全共同條約,以確保國土安全。
1970年代,朝鮮正式展開其外交事務,他們先與已和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又與如丹麥等的歐洲資本國家建交。在這10年間,朝鮮先後與6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可是,隨著朝鮮政府拖欠外債以及有報導指平壤外交官員走私毒品後,朝鮮的外交漸漸停滯不前。
1980年代,朝鮮在世界各地發動恐怖活動,如在1983年的仰光爆炸事件和1987年的大韓航空858號班機空難,加上疲弱的經濟和東歐集團的瓦解,朝鮮外交受到影響。
1990年代,隨著冷戰進入晚期,意識形態的抗爭已得到舒緩。此時,大韓民國政府先後與蘇聯和中國建交,加大了朝鮮在外交上的壓力。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總統葉爾欽大幅削減對朝鮮的援助。
同時,朝鮮加入了不少的國際組織,他們首先在1991年9月成為聯合國一員,其後又加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民用航空組織、萬國郵政聯盟﹔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不結盟運動。
與各國關係
國家 | 正面 | 負面 | 中立 | 正負面差 |
---|---|---|---|---|
![]() | 5% | 88% | 7 | −83 |
![]() | 7% | 89% | 4 | −82 |
![]() | 6% | 87% | 7 | −81 |
![]() | 9% | 85% | 6 | −76 |
![]() | 10% | 81% | 9 | −71 |
![]() | 5% | 75% | 20 | −70 |
![]() | 6% | 64% | 30 | −58 |
![]() | 19% | 76% | 5 | −57 |
![]() | 1% | 56% | 43 | −55 |
![]() | 23% | 60% | 17 | −37 |
![]() | 24% | 54% | 22 | −30 |
![]() | 22% | 51% | 27 | −29 |
![]() | 17% | 46% | 37 | −29 |
![]() | 19% | 40% | 41 | −21 |
![]() | 34% | 44% | 22 | −10 |
![]() | 20% | 30% | 50 | −10 |
![]() | 33% | 42% | 25 | −9 |
![]() | 27% | 36% | 37 | −9 |
![]() | 20% | 25% | 55 | −5 |
國家 | 正面 | 負面 | 中立 | 正負面差 |
---|---|---|---|---|
![]() | 1% | 91% | 8 | -90 |
![]() | 3% | 91% | 6 | -88 |
![]() | 4% | 90% | 6 | -86 |
![]() | 3% | 85% | 12 | -82 |
![]() | 8% | 86% | 6 | -78 |
![]() | 6% | 83% | 11 | -77 |
![]() | 9% | 83% | 8 | -74 |
![]() | 1% | 70% | 29 | -69 |
![]() | 10% | 79% | 11 | -69 |
![]() | 7% | 73% | 20 | -66 |
![]() | 13% | 47% | 40 | -34 |
![]() | 20% | 54% | 26 | -34 |
![]() | 22% | 49% | 29 | -27 |
![]() | 20% | 46% | 34 | -26 |
![]() | 12% | 33% | 55 | -21 |
![]() | 19% | 37% | 44 | -18 |
![]() | 28% | 44% | 26 | -16 |
![]() | 23% | 27% | 50 | -4 |
![]() | 28% | 32% | 40 | -4 |
![]() | 34% | 34% | 32 | 0 |
![]() | 42% | 38% | 20 | 4 |
![]() | 32% | 19% | 49 | 13 |
![]() | 57% | 20% | 23 | 37 |
南北韓關係
朝鮮半島從公元10世紀起是同一個國家,但是1950年韓戰爆發前,南北各建立國家,北方稱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方為「大韓民國」,朝鮮與韓國於2000年8月簽訂《南北共同宣言》,同意合力達致兩國在未來和平統一。統一之後,國家的人口將會超過7千7百萬,並在世界的經濟、軍事和政治有較大的影響力。為此,大韓民國政府在首爾的國會議事堂以統一後的400個議席為設計容量(目前僅用299席)。
1968年1月,朝鮮派31名武裝特工潛入漢城(今譯首爾),直至青瓦台總統府前企圖刺殺朴正熙。因被識破,28名特工被擊斃,1名被俘,2名逃跑。1972年5月 南韓中央情報部部長李厚洛訪問平壤,與朝鮮勞動黨中央組織指導部部長金英柱舉行會談。7月4日,南北韓雙方發表《北南聯合聲明》,確認了祖國統一的三項原則。上世紀70年代,南北韓關係已呈「破冰」跡象,但朝鮮接二連三的刺殺和爆炸襲擊,使得朝鮮半島陰雲密布、殺氣不散。1974年8月15日,南韓舉行光復節慶祝大會,總統朴正熙進行演講時,日本籍朝鮮人文世光衝上前向主席台開槍,沒有擊中朴正熙,卻打死了第一夫人陸英修,混戰中,有一個合唱團的女生被流彈擊中身亡。刺客被抓住,經審問供稱是受朝鮮指派,後被處以絞刑。1983年,南韓總統全斗煥在仰光遭到事先布置的炸彈襲擊,僥倖躲過一劫。而1987年大韓航空858號班機空難最為觸目驚心,機上一百多人無一生還。
1984年南韓水災,朝鮮紅十字會通過板門店,仁川港和北平港向南韓紅十字會運送了救濟物資,其中包括5萬袋大米、50萬米布、10萬噸水泥和14種藥品。1984年11月15日,南北韓雙方舉行了首次經濟會談,並就貿易項目、經濟合作領域和進行合作的程序達成協議。1994年6月28日,雙方代表在板門店接觸,確定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和南韓總統金泳三於當年7月25日至27日在平壤會晤。1994年7月8日,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去世。南北韓高峰會因此而未能舉行。1998年4月,南北韓雙方在北京舉行近4年來的首次副部長級會談。2000年4月10日,南北韓雙方同時宣布,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和南韓總統金大中將於6月12日至14日在平壤會晤。後因技術原因,會晤推遲一天舉行。南北韓在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5年東亞運動會以及2006年亞洲運動會(以及後來的201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進場儀式時,都使用象徵兩韓統一的朝鮮半島旗,以同一隊伍進場。
但與此同時,1999年及2002年延坪島海戰、2010年天安號沉沒事件激化了南北矛盾,給南北韓關係改善帶來了困難。2010年11月23日下午2時30分朝鮮人民軍砲擊延坪島,而韓國國軍在進行挑釁後迅速加入了戰鬥。這被認為是自「1950—1953年戰爭」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邊界事件。朝鮮方面指責韓國首先開火,但隨後軍方承認朝鮮方面首先開火。這次事件造成無辜平民和韓國士兵的傷亡,並威脅到離炮擊地不遠處當時正在上課的一座學校,11月29日,韓國總統李明博以繼續軍演回應朝鮮還擊。而2007年南韓總統選舉後,保守派的李明博、朴槿惠相繼執政,對北政策又溫和轉向強硬,南北關係日漸趨冷。2013年3月11日,美韓進行了針對朝鮮的名為「關鍵決斷」聯合軍演,對朝鮮刺激很大。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為此宣布從韓美聯合軍演的3月11日起,《朝鮮停戰協定》全面作廢。3月27日,朝鮮又切斷了西海地區的南北韓軍事熱線。之後,開城工業園區也曾一度關閉。2016年2月10日,南韓在朝鮮進行了第四次核試驗和發射「光明星4號」衛星後,宣布全面中斷南北韓僅存的經濟合作項目開城工業園區,雙方關係陷入僵局。
2017年,朴槿惠遭彈劾下台,文在寅當選南韓總統,南北關係開始解凍。2018年2月,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胞妹暨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金與正陪同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訪問首爾,會見總統文在寅,在此次訪問中,金與正轉交兄長金正恩親筆信,內容為邀請文在寅訪問平壤。2018年4月27日,南北領導人文在寅和金正恩在板門店「和平之家」舉行會談,並簽署《板門店宣言》;5月26日,雙方領導人於板門店「統一閣」再次會面。9月14日,兩國在開城工業區成立南北共同聯絡辦公室。9月18日,文在寅訪問朝鮮,與金正恩舉行會談,並簽訂《平壤共同宣言》。12月26日,南北韓雙方在朝鮮開城市的板門站舉行京義線和東海線鐵路及公路連接工程動工儀式。
北韓-中國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2年與大韓民國建交之前,一直只承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朝鮮半島唯一合法的政權。中國曾在韓戰中大力支持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形容中朝「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按照《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中國與朝鮮更可說是「互助同盟關係」。同時,自2000年代末期以來,平壤政權在經濟、貿易方面,越來越依賴中國。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稱,中國是朝鮮最大的貿易夥伴以及國內食物、武器和燃料的主要來源,自1990年代初起,朝鮮國內的食品和近90%的能源供應由中國提供 。
在韓戰中金日成得到了蘇聯和中國的巨大幫助,雖然朝鮮在戰前希望達到的統一祖國和其他的目標並沒有實現,但正是由於這場戰爭,金日成得以繼續統治朝鮮。
過去60年間,中朝雙邊關係雖然曾經出現過多次矛盾與糾紛,例如金日成在1956年同時肅清了朝鮮勞動黨內親中國的延安派與親蘇聯的蘇聯派,1960年代,朝鮮在中蘇交惡後在敵對的蘇聯與中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但總體上中朝關係仍然是較為穩定的友好關係。同時儘管朝鮮與前蘇聯也有過多次矛盾,但雙方關係總體上也較為穩定,直到蘇聯解體前夕蘇聯與南韓建交導致蘇朝斷交,隨後中國在1992年與南韓建交,並有傳言說朝鮮為報復在國際奧委會會議上拒絕投票支持中國北京申辦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導致北京輸給雪梨。1992年以後20年間,朝鮮向越南出售300多枚彈道飛彈,足以威脅中國城市。而中國則拒絕出售給朝鮮殲十戰鬥機等最先進武器[來源請求],朝鮮開始在國際社會陷入空前的孤立與被排斥狀態。
1961年6月24日,朝鮮公布金日成即將訪問蘇聯,並簽訂《蘇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隨即,中國邀請金日成於訪蘇後訪華。7月,《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雙方以中方45.5%,北韓方面54.5%的比例劃分了中朝邊界在長白山地區的走向,朝鮮跟中國的反修主張一樣,在內部文件中指責赫魯雪夫為「在領袖(史達林)墳墓上跳舞的人」「社會主義背信者」。1965年蘇聯加大援助以爭取朝鮮,朝鮮倒向蘇聯,派人越境到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區進行煽動,指責中國搞「教條主義」「大國沙文主義」。
1968年1月23日,美國海軍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東岸的元山外海進行情報搜集任務時,遭朝鮮方面勒令停船接受檢查,並以非法入侵領海的理由逮捕,船長以及幾名船員被擊傷,一名船員死亡。經過外交談判,1968年12月,美國接受朝鮮提出的要求,承認錯誤、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朝鮮同意釋放人質但宣布沒收該艦。82名被俘船員以及死亡船員的遺體在板門店移交給美方。蘇聯勃列日涅夫政府對朝鮮此次事先未告知蘇聯的輕率挑釁行為非常不滿。1970年,美蘇緩和,蘇聯不再支持朝鮮對抗美國,中朝關係又迅速恢復,金日成歷史性重訪中國。毛澤東甚至改變了在中南海宴請的習慣,主動到金日成下榻的釣魚台國賓館去會見他。此後,金日成每年都會到訪中國,甚至一年兩次,一直維持到毛澤東於1976年去世。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為發展經濟,開始尋求與南韓建交。1992年7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特別約談剛剛從非洲訪問歸來的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外交部長錢其琛,決定派錢其琛赴朝通報中國決定與南韓建交的立場。據錢其琛回憶,此次金日成接見中國代表團時間之短、氣氛之平淡前所未有,甚至慣例中的宴會招待也沒有出現。據說朝鮮為抗議中韓建交而在1993年國際奧委會會議上拒絕投票支持中國北京申辦奧運會,使得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落到了澳洲雪梨市手中。這種外交冷淡一直持續到1999年,中朝雙方的高層互訪才得以恢復。
自1990年代起,中國對朝鮮的核計劃,涉及朝鮮軍方的天安號沉沒事件、以及延坪島炮擊事件均表示關注。朝鮮在2006年進行核試驗之後,中國政府表示他們堅決反對這次核試驗,並贊成聯合國推行有關於制裁朝鮮的聯合國安理會1718號決議。因此美國《紐約時報》便形容中朝關係歷經波折。
外交關係協會的分析指,中國維持與朝鮮的邦交,旨在防止朝鮮政府倒台從而引起當地難民湧入中國,亦可以讓朝鮮繼續擔當緩衝,阻隔奉行民主政治制度的韓國和駐韓美軍。該分析又指出,朝鮮向中國表示忠誠,就猶如為中國建造一座的堡壘,以抵抗實力日益強大的日本軍隊。
2013年5月5日,朝鮮人民軍海軍武裝扣留了一艘中國漁船與船上15名漁民,索要120萬人民幣贖金。中國政府要求朝鮮釋放人質,朝鮮稱逾期不交罰款則將沒收漁船遣返漁民。
朝蘇(俄)關係
1948年10月2日,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在朝鮮建國後第一個與朝鮮建交。在韓戰中金日成得到了蘇聯的巨大幫助,雖然朝鮮在戰前希望達到的統一全國和其他的目標並沒有實現,但正是由於這場戰爭,金日成得以繼續統治朝鮮。在之後幾十年冷戰與中蘇交惡的歲月里,儘管朝鮮與蘇聯有過多次矛盾,但雙方關係總體上也較為穩定,。金日成在1956年同時肅清了朝鮮勞動黨內親中國的延安派與親蘇聯的蘇聯派,1960年代,朝鮮在中蘇交惡後在敵對的蘇聯與中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障自身的最大利益。直到蘇聯解體前夕蘇聯與南韓建交導致蘇朝斷交。
1961年6月24日,朝鮮公布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即將訪問蘇聯,並簽訂《蘇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隨即,中國邀請金日成於訪蘇後訪華。7月,《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雙方以中方45.5%,北韓方面54.5%的比例劃分了中朝邊界在長白山地區的走向,朝鮮跟中國的反修主張一樣,在內部文件中指責赫魯雪夫為「在領袖(史達林)墳墓上跳舞的人」「社會主義背信者」。1965年蘇聯加大援助以爭取朝鮮,朝鮮倒向蘇聯。1968年1月23日,美國海軍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東岸的元山外海進行情報搜集任務時,遭朝鮮方面勒令停船接受檢查,並以非法入侵領海的理由逮捕,船長以及幾名船員被擊傷,一名船員死亡。經過外交談判,1968年12月,美國接受朝鮮提出的要求,承認錯誤、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朝鮮同意釋放人質但宣布沒收該艦。82名被俘船員以及死亡船員的遺體在板門店移交給美方。蘇聯勃列日涅夫政府對朝鮮此次事先未告知蘇聯的輕率挑釁行為非常不滿。1970年,美蘇緩和,蘇聯不再支持朝鮮對抗美國,中朝關係又迅速恢復,金日成歷史性重訪中國。
在朝鮮於中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的數十年間,朝鮮和蘇聯高層領導人之間曾有過多次互訪,例如1965年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率團訪問朝鮮,1969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率團訪朝;1977年1月朝鮮政務院總理朴成哲訪蘇,1981年李鍾玉總理率團參加當年3月的蘇共二十六大,1984年5月朝鮮勞動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金日成訪問蘇聯。1986年是《朝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25周年,當年10月,金日成率團訪問了蘇聯。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契夫和金日成均對雙邊關係的良好前景作了展望。1987年「十月革命」70周年時,朝鮮出版了《戈巴契夫文集》,並舉辦朝蘇友好月和集會、展覽等各種慶祝活動。1988年雙方重要互訪有: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吳振宇率領軍事代表團訪蘇、政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金永南訪蘇、海軍司令金一哲率團訪蘇,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訪朝。。1988年,在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與南韓總統盧泰愚的共同努力下,蘇聯宣布派團參加1988年漢城奧運會並準備與南韓建交,朝鮮則與蘇聯斷交並驅逐所有蘇聯在朝人員。1990年9月30日南韓與蘇聯建交後,朝鮮政府發表聲明,猛烈抨擊蘇聯同南韓建交,指責蘇聯此舉是因「改革」而陷入困境和混亂、走上衰退沒落道路時發生的,指出蘇聯已不是過去堅持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蘇聯,而蛻變為其他性質的國家。朝鮮還指出,蘇聯同南韓建交的結果是從法律上承認朝鮮存在兩個國家,從而採取了逆朝鮮統一行動的分裂主義行動。1990年12月,朝鮮通知蘇方關閉其設在平壤的蘇聯新聞社和《共青團真理報》平壤分社。
2000年7月19日,普京首次訪問朝鮮,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舉行會談,恢復了因1990年蘇聯與南韓建交而中斷的俄朝關係。
2006年10月14日,因為朝鮮成功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跟美國一起在聯合國安理會投贊成票,使聯合國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一致通過譴責並制裁朝鮮的聯合國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2009年朝鮮第二次核試驗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跟美國一起再次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投贊成票,通過譴責並制裁朝鮮的聯合國安理會第1874號決議,,2012年與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又先後跟美國一起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贊成票,通過譴責並制裁朝鮮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光明星三號與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的相關決議。2010年11月23日,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通過記者會譴責朝鮮炮轟南韓領土延坪島。之後於11月25日再次譴責朝鮮對美國盟友南韓的炮擊,稱:「不能將南韓進行射擊訓練與朝鮮炮擊平民居住的南韓領土相提並論。重要的是延坪島事件造成人員傷亡。」
另外直到2015年初平壤當局停止付款為止,俄羅斯允許朝鮮在其境內進行核子研究。日本學者古川勝久更指出,委員會握有俄羅斯違反決議,讓朝鮮科學家在其境內核子設施進行實驗的證據,2016年3月及11月,也是俄羅斯技術性地延緩安理會通過延長1718號決議的期限,以及新的2321號決議。2017年雙方先在1月底同意擴大鐵路網建設合作,以便更多朝鮮鐵路工人能進入俄羅斯工作。接著在三月下旬,由於俄羅斯擬定了讓更多朝鮮勞工進入的中長期計劃,兩國內政部門也為此舉行會議。
北韓-日本關係
朝日尚未建交,日本至今仍未充分承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國家身份,日方一直以「北朝鮮」(而非「朝鮮」)稱呼北韓方面。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目前唯一未與日本建交的聯合國成員國。
2008年8月,六方會談北韓-日本關係正常化工作組會議在中國瀋陽舉行。朝鮮外務省大使宋日昊和日本外務省亞大局長齋木昭隆分別率團與會。雙方重點討論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並就朝儘快重啟綁架問題調查、日解除人員往來和包機飛行等對朝限制措施達成一些共識,但未形成和簽署書面協議,有關共識未能付諸實施。
朝鮮和日本1991年以來多次舉行旨在實現關係正常化的政府間會談。這些會談討論的主要問題為清算歷史、安全保障和綁架問題。由於雙方分歧嚴重,會談沒有取得進展。2009年10月18日,朝鮮《勞動新聞》發表評論說,朝鮮目前正關注著日本對清算侵略歷史的態度。
2011年2月23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評論說,日本覬覦朝鮮的神聖領土獨島(日本稱」竹島」)是企圖重溫侵略朝鮮的舊夢,這是朝鮮所「絕對不能容忍的」。獨島位於朝鮮半島東部海域,面積0.18平方公里。朝鮮、南韓和日本都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目前該島由南韓控制。日本島根縣議會2005年通過了關於將2月22日定為「竹島日」的提案,引起北韓和南韓的抗議。
朝美關係
朝美尚未建交,但兩國有直接官方往來。
1968年1月23日,美國海軍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東岸的元山外海進行情報搜集任務時,遭朝鮮方面勒令停船接受檢查,並以非法入侵領海的理由逮捕,船長以及幾名船員被擊傷,一名船員死亡。經過外交談判,1968年12月,美國接受朝鮮提出的要求,承認錯誤、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朝鮮同意釋放人質但宣布沒收該艦。82名被俘船員以及死亡船員的遺體在板門店移交給美方。蘇聯勃列日涅夫政府對朝鮮此次事先未告知蘇聯的輕率挑釁行為非常不滿。
1976年8月18日上午10點半,聯合國軍方面派人去砍一顆位於三八線南北韓非軍事區內阻擋住韓方視線的樹,朝鮮突然派出1名中尉和9名士兵前往現場要求中止砍樹。聯合國軍負責人博尼法斯上尉指出這一作業是在南韓領土上進行的,是合法的。朝鮮人民軍士兵用斧頭、棍棒毆打聯合國軍,鬥毆持續了約4分鐘,博尼法斯上尉被砍死,美、韓各有4人重傷。事後位於漢城龍山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立即進入戒備狀態,美軍中途島號航母進駐朝鮮海峽。但雙方最後相互諒解,並未發生衝突。
2008年10月初,美國助理國務卿、六方會談美方團長希爾訪問朝鮮,同北韓方面在朝鮮核設施驗證問題進行了磋商。11日,美宣布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除名。12日,朝鮮對此表示歡迎,並宣布恢復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工作。之後,朝美雙方關於驗證問題一直未能達成一致,無核化進程停滯不前。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朝鮮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部發表聲明說,南韓正式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把朝鮮半島局勢「拖入了戰爭狀態」,朝鮮為此將採取三項措施。其中一項為:鑑於美國縱容南韓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違反了《朝鮮停戰協定》,拋棄了停戰協定簽字國的責任,朝鮮也將不再受停戰協定的約束。在停戰協定失去效力,朝鮮半島即將重新回到戰爭狀態的情況下,朝鮮軍隊將採取相應的軍事行動。2012年7月,朝鮮外務省發言人指出,美國應「不帶任何理由或先決條件,把《朝鮮停戰協定》改為和平協定」,以行動證明無意敵視朝鮮。
朝鮮和美國於2012年2月29日幾乎同時發布第三次高級別對話結果。朝鮮同意暫停鈾濃縮項目及核試驗和遠程飛彈測試,作為條件,美國將恢復糧食援助。2012年3月28日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安全事務的代理助理國防部長彼得·拉沃伊說,美國決定暫停對朝鮮的食品援助。彼得·拉沃伊當天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舉行的有關朝鮮半島安全的聽證會上表示,美國認為朝鮮發射衛星的決定表明它缺乏履行其國際承諾的意願。
2017年11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唐納·川普在內閣前會議上表示,由於朝鮮「除了以核毀滅威脅全世界外,北韓還屢次支持國際恐怖主義行徑,其中包括在外國土地上的謀殺行徑」,美國將把朝鮮列入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名錄。
2018年,兩國破冰,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與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於新加坡舉行首腦會談,是韓戰結束後,兩國最高領導首次會議,並簽署聯合公報。
朝馬關係
兩國於1973年6月30日正式建交。2003年,雙方在對方國家設立大使館,馬來西亞駐北韓大使館設於平壤,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設於吉隆坡。2009年,朝鮮向馬來西亞開放入境簽證;馬來西亞成為首個朝鮮免簽的國家。
2017年2月13日,朝鮮公民、時任領導人金正恩之兄金正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遇刺身亡,朝鮮拒不配合馬來西亞官方對該事件的調查,導致兩國關係開始緊張。馬來西亞宣布將召回駐朝鮮大使,之後宣布停止向朝鮮公民的免簽政策。3月5日馬來西亞外交部宣布將目前的朝鮮駐馬大使姜哲列為「不受歡迎的人」並讓其在48小時內離開馬來西亞。朝鮮外務省隨後亦驅逐了馬來西亞駐朝大使。3月7日,朝鮮宣布禁止在朝鮮的馬來西亞公民離境。馬來西亞隨後也向在馬的朝鮮公民實施禁止離境。
2018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對於2018年朝美首腦會晤表示歡迎,並表示世界不應對金正恩懷疑並應學習他對於和平的期盼。在東京的一個記者會上, 馬哈迪希望朝美首次峰會能取得好結果,並表示馬來西亞重開朝鮮駐當地大使館,改善因金正男遇刺事件而低落的兩國關係。
2021年3月19日,朝鮮因馬來西亞高等法院在3月9日批准將涉嫌洗錢、偽造文件,協助朝鮮進行非法運輸等罪名的朝鮮公民引渡至美國,宣布與馬來西亞斷交
外交概況
截至2011年年底,朝鮮先後與167個國家建交(除古巴、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外其餘164國同時與南韓建交),在未與朝鮮建交的國家中,南韓、日本、美國、法國、波札那、愛沙尼亞、梵蒂岡和以色列未承認朝鮮的主權國家地位。但北韓自冷戰結束後,一直被認為是外交上最孤立的國家。目前朝鮮也是唯一從未與日本建交的聯合國成員國。
在1948至1969年間,朝鮮奉行「一邊倒」、「北南不兩立」的外交政策,僅同「人民民主國家」和不承認南韓的第三世界國家建交。
但1960年代,因南韓建交國數量劇增,導致朝鮮拓展外交空間日益困難,朝鮮遂於1969年起放棄「北南不兩立」的外策,建交國家隨之增多,且在1972至1988年間,朝鮮同亞非拉國家交往相當頻繁密切。
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除古巴和敘利亞以外的眾多亞非拉國家轉而與南韓發展關係,而朝鮮未及時調整策略,外交地位下降,加上朝美、朝日間的長期敵視狀態,朝鮮對外交往日益減少,外界視朝鮮為「神秘的隱士王國」。
在2017年9月之時點,歐洲只有法國與愛沙尼亞從未與朝鮮建立外交關係。2017年10月,歐洲的葡萄牙與朝鮮中斷一切外交關係和正式往來。
2017年10月阿聯率先宣布,停止向朝鮮國民發放簽證並把跟朝鮮的外交關係降級,其後卡達和科威特亦跟隨作出類似行動。
2018年2月2日約旦與朝鮮中斷一切外交關係和正式往來。
2022年7月13日,朝鮮宣布承認頓內次克與盧干斯克的獨立地位,成為繼俄羅斯和敘利亞後第三個承認頓內次克與盧干斯克獨立的聯合國成員國,烏克蘭隨後宣布與朝鮮斷絕外交關係。
在平壤設有大使館
24國
(註:利比亞2012年6月撤銷駐北韓大使館)
設有辦事處
在清津市設有總領事館
設有非常駐使館
50國。下列未特別註明者皆為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兼轄,註明「首爾」者為駐韓國大使館兼轄:
已斷交
因1977年南韓駐阿根廷大使館遭焚事件、1983年仰光爆炸事件、1987年大韓航空858號班機空難、2010年天安號沉沒事件、2017年金正男遇刺事件、朝鮮核問題、朝鮮人權問題,以及朝鮮承認烏東兩個親俄分離主義共和國等,一些國家和朝鮮斷絕了外交關係。
未正式建交
美國(不承認朝鮮)
日本(不承認朝鮮)
法國(不承認朝鮮)
沙烏地阿拉伯
以色列(互不承認對方主權國家身分)
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互不承認對方主權國家身分)
南韓(互不承認對方主權國家身分)
巴拿馬
玻利維亞
海地
薩爾瓦多
宏都拉斯
烏拉圭
厄瓜多
巴拉圭
索羅門群島
帛琉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吐瓦魯
東加
不丹
吉里巴斯
愛沙尼亞(不承認朝鮮)
安道爾
摩納哥
梵蒂岡(不承認朝鮮)
馬紹爾群島
紐埃
庫克群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