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百科

本草綱目 本文重定向自 本草纲目

(重新導向自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Siku quanshu Bencao Gangmu.jpg
本草綱目四庫全書
作者李時珍
語言中文
主題中藥
發行情況
出版時間1596年
出版地金陵
規範控制
OCLC23308120
《本草綱目》金陵版

本草綱目》是一部集中國16世紀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定稿,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作者為醫學家藥學家博物學李時珍。此著收錄於《四庫全書》,為子部醫家類。

《本草綱目》從完稿至刻印歷十餘年。李時珍到過蘄州黃州武昌,但沒書商願意承印。1579年,他前去南京六部直隸(簡稱南直隸、南京)尋求出版,但未獲成功。1590年,在獲得南京藏書家兼出版商胡承龍的贊助,得以刻印。然而,李時珍未及三年便卒於家,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問世。

題解

李時珍花費27年時間完成《本草綱目》,歷經三次改寫,至萬曆六年(1578年)定本。為了編纂《本草綱目》,李時珍參考800多種書籍,多次去各地實地考察,採集樣本,耗費大量心血。

《本草綱目》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糾舉錯誤34條。

體例

《本草綱目》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餘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穀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

影響

《本草綱目》改進了中國傳統的分類方法,格式比較統一,敍述也比較有條理和精密,例如:把廣義的「蟲」藥擴充到106種,其中昆蟲藥為73種,分為「卵生」、「化生」和「濕生」三類。對動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有很大意義。

《本草綱目》糾正了前人許多錯誤之處,如南星與虎掌,本是同一種藥物,過去卻誤認為是兩種藥物;以前葳蕤、女萎認為是同藥,李氏經過鑑別則確認為不同藥物;蘇頌在《圖經本草》將天花、括樓分為兩處,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前人誤認「馬精入地變為鎖陽」、「草子可以變魚」,李時珍亦一一予以糾正之。並且在本書中還加入了許多新藥物。李時珍還通過自己經驗補充某些藥物的療效。本書還載敘大量寶貴的醫學資料,除大量附方、驗方及治驗病案外,還有醫學史料。另外李時珍駁斥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認為吃人肉療羸瘵有誤。

《本草綱目》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如對於藥物的形態、產地等部分的記載還很簡單,繪圖也較粗糙。甚至記錄「寡婦床頭塵土」、「孝子衫」等都能治病。又說魚網「可治魚骨哽喉,用其覆頸,或者煮汁飲之,或者燒灰水服,魚骨自下。」又說不孕的夫妻於上元節「盜取富家燈盞,置於床下,可令人有子。」。書中記載螢火蟲是從腐草化生,這是沿續《禮記.月令》以降二千多年來的謬論。書中又取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說法:「日縊死繩主顛狂。」主張上吊死後的繩子拿來燒成灰,水服能治狂癲。對此,李時珍還表示:「觀此則古書所載冷僻之物,無不可用者,在遇圓機之士耳。」這些說法在科學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該書不能算是一部嚴謹的藥物學著作,勉強可說是一部博物學著作,書中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有一定程度貢獻。

傳播

《本草綱目》版本眾多,有「一祖三系」之稱。一祖即最早的金陵本,日後又有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本草綱目》先後流傳到日本(1606年)、朝鮮越南等地,1656年,波蘭卜彌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本,書名《中國植物誌》(Flora sinensis),在歐洲維也納出版。1676年米蘭出版了義大利文譯本,1735年以後又被翻譯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種文字。

注釋

  1. ^ 這樣的分類很明顯是受到佛經影響。《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延伸閱讀

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本草綱目 (四庫全書本)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3-05-12 10:55,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