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 |
---|

李光地 |
大清光祿大夫文淵閣大學士 |
籍貫 | 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 (今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 |
---|
諡號 | 文貞 |
---|
出生 | 崇禎十五年九月初六日(1642年9月29日) 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 |
---|
逝世 | 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1718年6月26日)(76歲)
大清京師 |
---|
親屬 | 李先春(祖父)
李兆慶(父,贅華山吳氏) 李鍾倫(子) 李鍾修(子) 李鍾佐(子) 李鍾倎(子) 李鍾僑(子) 李鍾旺(子) 李清藻(孫) 李維翰(玄孫) 愛新覺羅·胤礽(弟子) 何焯(弟子) |
---|
出身 |
---|
|
經歷 |
---|
|
著作 |
---|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初政治人物、理學家。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並推保薦施琅領軍,結束明鄭;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國。
生平
早期
明崇禎十五年九月初六日(1642年9月29日),李光地出生於富紳之家。史載其自幼穎異,五歲便入塾從師授讀,「未嘗一啟齒,發聲試之,輒已成誦,不失一字。善屬對,矢口驚人。塾師弗能教也」。十三歲時已經遍讀群經,十八歲編寫《性理解》,十九歲寫《四書解》,二十歲寫《周易解》,二十四歲輯《歷像要義》,二十五歲通律呂之學。
李光地因「賣友案」而於士林聲名狼藉。三藩之亂時,耿精忠佔領福建,現中國臺灣省的鄭經起兵攻泉州,李光地一家匿藏於深山,鄭經、耿精忠誘降,李光地嚴拒,遠避深山。與李光地同為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的陳夢雷,因在福建,遭到耿精忠掠去。陳夢雷運籌,李光地通謀,由夢雷探聽耿軍軍情,光地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透過福建籍的大臣富鴻基轉述。後來果然幫助清兵大破耿軍,李受到康熙讚許,但李光地早就將奏章的「陳夢雷」之名刪去,以獨吞功勞。平叛之後,身陷叛軍的陳夢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獄,貶戍奉天。李光地卻扶搖直上,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非但不救陳夢雷,反而落井下石,人稱「賣友」。
陳夢雷被逮入獄,悲憤至極,於七月份寫下了《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的背信棄義行為。陳夢雷十分憎恨李光地,罵他是「欺君負友」之徒,還寫了《與李安溪絕交書》(又作《與李光地絕交書》)。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尚書徐乾學(顧炎武外甥,徐乾學不承認李光地是顧炎武的學生)主其獄。竟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陳夢雷在耿精忠叛亂時的真實表現,逼李光地上奏。李光地義理難卻,乃具名。唯獨至此仍不肯直言陳夢雷參與定策功勞,僅請求寬貸其人而已,最後陳仍流放奉天。
中期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李光地任順天學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擔任直隸巡撫。為迎合康熙對西學的愛好,李光地曾與梅文鼎等人交流學術,而且命其弟李鼎征、其子李鍾倫隨梅文鼎學習數學。
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光地負責永定河水利工程事宜,原定一年的工程,最後只歷40天即完成,康熙帝為表揚李光地的功績,賜御書「夙志澄清」匾。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李光地向康熙帝推薦其著作《歷學疑問》,康熙帝讀後大為折服,次年南巡,特召至龍舟中長談。
康熙四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升文淵閣大學士。
晚期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聖祖再賜「夾輔高風」匾。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聖祖三賜「謨明弼詣」匾。
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1718年6月26日),李光地病逝京寓,享壽七十七歲。雍正元年(1723年)追贈太子太傅、賜諡文貞。
曾奉敕編纂了《性理精義》、《朱子全書》、《周易折中》等書。是清初道學家的代表。而陳夢雷實際參與編纂《古今圖書集成》。
評價
李光地研究理學,倡言禮樂,實行海禁措施,導致近海百里無人煙,限制了農耕漁礦多種產業的發展,對康熙中年的決策有決定性的影響。晚年的李光地仍大受康熙寵信,出任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康熙稱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太子允礽被廢後,李光地開始輔助後來的雍正帝。雍正帝稱李光地為「一代之完人」。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評其曰:「光地之學,源於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變通,故不拘墟於門戶之見。其詁經兼取漢唐之說,其講學亦酌采陸王之義,而於其是非得失,毫釐千里之介,則辨之甚明,往往一語而決疑似。」但是在全祖望看來,李光地根本是個偽君子:「其初年則賣友,中年則奪情,暮年則居然以外婦之子來歸。」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官銜 |
---|
前任: 陳廷敬 | 吏部漢尚書 康熙四十二年四月戊戌-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己巳 (1703年6月7日-1705年12月24日) | 繼任: 宋犖 |
|
---|
|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 |
---|
|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57名 | 何金藺 - 李光地 - 王 俟 - 耿願魯 - 俞陳琛 - 趙申喬 - 陸龍其 - 李錄予 - 王 寬 - 王士祜王 掞 - 郭天錦 - 王穀韋 - 屠又良 - 盧 綖 - 黃 斐 - 汪 虬 - 葛惠保 - 倪長犀 - 王原祁葉 燮 - 錢 霞 - 張 霖 - 冷 然 - 張曾祚 - 李爲觀 - 孟亮揆 - 駱仁埏 - 陳秉謙 - 陳夢雷陸榮登 - 張 烈 - 黎日升 - 顧需枚 - 崔徵璧 - 俞雲來 - 陳彝輝 - 趙廷珪 - 祝弘坊 - 閻如珆 莊 搢 - 林 鐘 - 趙文煚 - 丁 宣 - 徐 𤃡 - 陳國綱 - 黃 任 - 金相玉 - 高 璜 - 萬 謙 王維珍 - 李予之 - 吳天璧 - 吳曾芳 - 張 錄 - 許孫荃 - 張爲煥 - --- - --- - ---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239名 | 沈尙仁 - 祖文謨 - 李 誼 - 顧天挺 - 韓 裴 - 李文遠 - 劉 檝 - 谷元調 - 周之麟 - 邵嗣堯 李 阜 - 朱 典 - 劉維祺 - 管三覺 - 車文龍 - 郭 昂 - 陳見智 - 齊祖望 - 葛覲昌 - 李振裕張 琦 - 陳義暉 - 葉淑衍 - 毛延芳 - 曾華蓋 - 程化龍 - 汪 錞 - 高爾公 - 王愈擴 - 郭 恆 吳本立 - 康如璉 - 錢光晉 - 於棟如 - 侯殿禎 - 李振世 - 黎敦簡 - 李文炳 - 高以位 - 曾逢年方 來 - 黃雲企 - 沈 寧 - 王 綡 - 吳維駿 - 鄭惟飈 - 陳 正 - 劉敬宗 - 汪浩然 - 陶虞颺 賽 璋 - 涂 銓 - 曹燕懷 - 李讓中 - 周道泰 - 閻 羹 - 陳宗彝 - 朱大任 - 歐企修 - 張 烈 劉振儒 - 萬 嵩 - 劉超凡 - 梁心恆 - 王錫輔 - 錢世熹 - 劉 徵 - 溫應崇 - 別 楣 - 戴名振 趙 珙 - 邵秉忠 - 王 烈 - 楊 燝 - 樂師夔 - 王無忝 - 朱鴛鷺 - 侯弘基 - 胡鳴皐 - 白夢鼐 張 曉 - 張之溢 - 李 起 - 張結綠 - 任啓泰 - 楊 昶 - 梁 楠 - 張 經 - 張奕曾 - 廖必強 賈其昔 - 李鶴鳴 - 楊士炌 - 李南英 - 張 恂 - 張泰來 - 黃承箕 - 劉恆祥 - 楊諤言 - 羅大初 盧道悅 - 王 焯 - 閻文煥 - 倪懋祚 - 王 鄰 - 汪懋勳 - 王 鄖 - 孫起綸 - 劉始恢 - 劉在銓萬世緯 - 李次蓮 - 余配乾 - 高去怠 - 王廷詔 - 傅其彥 - 丘 彝 - 王 錞 - 孫祚昌 - 江允汭 勞溫良 - 張鵬翮 - 李竑鄴 - 郭 琇 - 江同淇 - 夏 晉 - 陳 孚 - 孔興釪 - 蔣 馥 - 繆士元 陳貳酉 - 張爾介 - 孟長安 - 德格勒 - 白 玠 - 周文郁 - 崔 瀛 - 劉 址 - 劉豫祥 - 梁猶龍 張 倬 - 袁定遠 - 尹維斾 - 劉麟趾 - 柴 煌 - 鄒應泗 - 謝玉成 - 張祿徵 - 蘇萬楚 - 周之美 王元臣 - 朱奕皐 - 葛言颺 - 劉日晞 - 李 彬 - 莫之翰 - 楊振藻 - 鹿廷瑄 - 管父才 - 秦 恪 洪 煒 - 尙登岸 - 胡 權 - 宋祖墀 - 隋振業 - 鹿廷瑛 - 鄭 昱 - 於沛霖 - 陸士炳 - 王先吉 紀 涹 - 廖弘偉 - 魏康孫 - 羅 冠 - 施廷槐 - 孔 暹 - 史遵古 - 張益亨 - 張祖籙 - 王承祥魯 鑣 - 張 雄 - 瞿懋甲 - 林麟焻 - 葉有挺 - 吳 瑾 - 楊春星 - 章元科 - 左 峴 - 徐美大 劉登樞 - 張發辰 - 程軒舉 - 李 瑞 - 王永清 - 童 煒 - 徐春溶 - 牛 鈕 - 張銘旂 - 石潤廣 賀世封 - 魏殿元 - 佘雲祚 - 李 玠 - 周陳俶 - 博 極 - 劉佐世 - 錢正振 - 張 嚴 - 劉元福 李皡鳳 - 胡永亨 - 周 釗 - 陳天達 - 鄒 琬 - 陳 坦 - 耿德曙 - 唐 封 - 張三畏 - 張秉鉉 曾應星 - 趙 曜 - 強兆統 - 張輔辰 - 許自俊 - 辛樂舜 - 李煥斗 - 趙作霖 - 陳邦祥 - 李夢庚 張祿圖 - 沈獨立 - 王長年 - 厲士貞 - 張 暉 - 陳 瑄 - 張省躬 - 胡 澄 - 江德新 - --- |
---|
| 前一科:康熙六年丁未科 · 後一科:康熙十二年癸丑科 同科進士:康熙九年庚戌武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