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魯 本文重定向自 瑙魯
諾魯共和國 | |
---|---|
![]() | |
首都 | 法理上:無 事實上:雅連(中央政府所在地) |
最大城市 | 代尼戈莫杜 |
官方語言 | 諾魯語、英語 |
族群 | |
政府 | 單一制 議會共和制 無黨制民主 |
• 總統 | 洛斯·昆 |
• 國會議長 | 馬庫斯·史蒂芬 |
立法機構 | 諾魯議會 |
獨立 | |
• 從聯合國託管領土獨立 | 1968年1月31日 |
面積 | |
• 總計 | 21平方公里(第193名) |
• 水域率 | 0.57% |
人口 | |
• 2019年估計 | 11,000(第223名) |
• 2011年普查 | 10,084 |
• 密度 | 553/平方公里(第12名) |
GDP(PPP)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1.44億美元 |
• 人均 | 10,749美元 |
GDP(國際匯率)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1.34億美元 |
• 人均 | 10,004美元 |
貨幣 | 澳洲元(AUD) |
時區 | UTC+12 |
行駛方位 | 靠左行駛 |
電話區號 | +674 |
ISO 3166碼 | NR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nr |
諾魯共和國,簡稱諾魯(諾魯語:Naoero;英語:Nauru;英語舊稱:Pleasant Island),是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國。最接近的國家是吉里巴斯的巴納巴島,在諾魯以東約300公里。諾魯國土面積為21.3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也是世界上第三小的國家,僅大於摩納哥及梵蒂岡。諾魯的人口約11,000人,位居世界倒數第三,僅多於吐瓦魯及梵蒂岡。
諾魯的原住民是密克羅尼西亞人和玻利尼西亞人,在19世紀末被德意志帝國吞併成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諾魯成為國際聯盟託管地,由澳洲、紐西蘭和英國共同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諾魯被日本佔領,作為入侵太平洋的跳板。戰後諾魯再被託管,直至1968年才獲得獨立,並於1969年加入太平洋共同體(SPC)。
縱觀20世紀上半葉,諾魯是一個由執政者掌握主要經濟資本的國家。由於諾魯是一個由磷石組成的島嶼,沉積接近地面而能進行簡單的露天採礦。1907年起太平洋磷酸鹽公司開始在島上採礦,1919年組成英國磷酸鹽委員會;獨立後由國營的諾魯磷酸鹽公司繼續開採。直至1980年代沉積耗盡前,諾魯仍是磷酸鹽的主要出口國;因此,諾魯政府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期間曾自誇其人均收入是所有主權國家之中最高。
然而諾魯原住民並沒有充分運用這些財富,隨著磷酸鹽儲量的枯竭和採礦帶來的環境惡化,再加上管理全島財富基金的減值,諾魯政府求助於一些不尋常的方法來獲得收入。在1990年代,諾魯成為一個避稅天堂和洗錢中心。從2001年至2008年及自2012年起,諾魯接受澳大利亞政府的援助,並建立一個拘留所處理非法進入澳大利亞的難民以作為回報。由於嚴重依賴澳大利亞,因此諾魯也被認為是澳洲的僕從國。在外交方面,諾魯是聯合國會員國,同時也是太平洋島國論壇、大英國協以及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的成員國。
詞源
英國人最初把諾魯命名為可愛的島(Pleasant Island)。「諾魯」一詞可能源自諾魯語Anáoero,意即「我去海灘」;德國殖民者把諾魯稱為Nawodo或Onawero:96-99。
歷史

約3000年前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人已在諾魯定居,共有12個部落,國旗的十二角星是代表這十二個部落。在18世紀後期,一位紐西蘭船長在海上航行時發現了諾魯,當時只看到島上有很多土著和茅屋,但這船長並未登陸或加以重視。1798年,英國船長約翰·費因率領「獵手」號抵達諾魯,命名為「Pleasant Island」(「可愛的島」),開啟西方世界與諾魯交流的歷史。第一個成功到島上定居的白人,是英國的威廉·哈利斯(Willam Harris),1842年,29歲的他來到島上為當地姑娘而著迷,流連忘返,定居下來,前任諾魯總統勒內·哈里斯便是他的後代:96-99。
19世紀末,德國向南太平洋擴張,諾魯自1888年起便成為德國的殖民地。當時德國對諾魯並不重視,因為島上除了椰子外,就一無所有。1900年英國磷礦公司的職員在諾島上的一塊石頭上,意外發現了全島都有磷礦,便改變了此島的命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諾魯被澳洲佔領,並自1919年起由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管,其中澳洲代表三國行使職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為了報復,擊沉了該島附近的四艘船隻,並砲轟島上的磷礦設施。1942年,日軍轟炸諾魯,居民逃往澳大利亞以免遭日軍的屠殺,日軍於8月26日佔領該島,該島成為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戰術支援基地。日軍派2,000人駐守,並帶來大批日本人和韓國人,在島上佈署重防和建築兩個小型飛機場。但軍事設施被盟軍發現,島上15架飛機遭轟炸,日軍便槍決島上5名未撤走的歐洲人。日軍亦把島上1,200名諾魯人放逐到楚克島工作。
二戰之後,諾魯由聯合國委託澳大利亞、英國及紐西蘭共同管理,每年須向聯合國報告,但他們實際上更著重於如何開採島上的磷礦,對於諾魯人的福祉並不重視。聯合國多次要求澳洲政府公佈每年開採的磷礦數量、成本和售價,以期使諾魯人在輸出的同時得到合理的回報,但澳洲政府卻不予理會。諾魯人隨著民智漸開,對澳大利亞人的統治深感不滿,尤其是磷礦的開採,於是全力爭取獨立,收回採礦權。澳洲政府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無可奈何地結束對諾魯的管治,於1968年1月31日,諾魯共和國宣佈正式獨立,由哈默·德羅伯特出任總統,並於同年11月成為大英國協特別成員國。1989年,諾魯向國際法院對澳大利亞作出法律行動,指控澳洲政府管治期間未能盡力保護環境,減低採礦帶來的環境破壞。1999年,諾魯成為聯合國會員國。2016年4月12日,諾魯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第189個成員國。
政治
行政
諾魯是一個總統制的共和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亦是政府首腦,由國會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必須是國會議員。
現任總統為洛斯·昆,於2022年9月起擔任諾魯總統,任期3年。
內閣(2016-2019)由6人組成,每一位內閣成員都兼任多部會的首長,由總統直接任命。
立法

立法機關為國會,採用一院制,諾魯全國共有14個行政區,選舉時全國分8選區,選出19名議員,一任3年。
本屆國會成員(2016-2019)17位為政府派,2位為反對派。
諾魯並沒有一個正式結構的政黨,候選人通常是代表個人或公司,2005年當時國會中15人均是獨立身份,他們在政府的聯盟內,是形成大家庭關係的基礎。
1992年,政府負責諾魯島嶼議會(NIC)。議會的權力很少,其功用就像顧問向國家政府提供地方事務的意見,其角色是專注在與諾魯人相關的活動。民選的議會議員不能同時兼任國會議員。島嶼議會在1999年自行解散,其財產及職責轉歸國家政府。諾魯的土地所有權比較特別,國民對由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土地,擁有某些權利。政府或公司並沒有土地,他們必須與地主達成租借協議才能使用。非諾魯國民不能擁有土地。
1999至2003年間,一系列的不信任票及選舉在此兩人出現:勒內·哈里斯和伯納德·多維約戈,使國家進入交替時期。多維約戈於2003年任內逝世,路德維格·斯考蒂當選為總統,他於2004年10月重新參選,以取得完整的3年任期。2007年國會對他投下不信任票,總統一職由馬庫斯·史蒂芬接替。
司法
諾魯的法律系統十分複雜,最高法院由首席法官統領,主要處理憲法問題;而其它案件能夠上訴至上訴法庭。國會不能推翻法院的裁決,但上訴法院的裁決能夠上訴至澳洲高等法院,這種情況很少出現。下級法院由地方法院和家事法院組成,由居民縣長統轄,他亦是最高法院的司法常務官。此外亦有2個準法院:公共服務上訴委員會和警察上訴委員會,均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主持。
軍事
諾魯沒有自己的軍隊,只有民間的警察部隊,其國防於非正式的協議之下由澳洲負責。
外交
1968年獨立後,諾魯以特別會員身份加入大英國協,並於2000年成為正式會員。此外,諾魯政府亦在1991年加入亞洲開發銀行,於1999年加入聯合國,以及於2016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諾魯是太平洋島國論壇、南太平洋地區環境計劃、南太平洋委員會和南太平洋應用地球科學委員會的成員。美國的大氣軸射測量計劃在諾魯設有一台氣候監察儀。

諾魯與澳洲外交關係密切,並以澳元作為官方貨幣。除了正規的國防安排外,在2005年9月更簽訂諒解備忘錄,澳大利亞向諾魯提供財政及技術支援,包括指派一名財政部長,為諾魯準備財政預算、以及作為諾魯衛生和教育事務之顧問,而諾魯政府以建立一個處理非法進入澳大利亞者的拘留所作為回報。
諾魯利用其聯合國成員的地位,多次透過承認某些國家的主權以獲得資金上的援助。1980年8月,諾魯與阿爾及利亞建交後,又宣布承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此後每年給予諾魯1,000萬美元經濟援助,直至其2000年撤銷承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為止。1980年5月4日,諾魯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府建交;但是,2002年諾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協議,宣佈在當年7月21日建立外交關係,同時獲得1.3億美元捐助,兩天後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宣佈與諾魯斷交。2005年5月14日,諾魯與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政府恢復外交關係,同年5月3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斷交。2008年,諾魯在持續得到歐盟、美國、澳洲和紐西蘭的財政支持後承認科索沃獨立,但這一承認已在2019年撤銷;2009年,諾魯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亞,是承認此地區主權的第四個國家,而俄羅斯以5,000萬美元資金作為人道主義援助之回報。2008年7月15日,諾魯宣布一項港口翻新計劃(並於2011年初完成),資金來自俄羅斯的900萬美元發展援助。諾魯官方聲稱此援助與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亞無關。
行政區劃
在1989年至2003年間,諾魯的行政區劃共有17次變更,今諾魯行政區共分為14個區。
序號 | 區 | 英文名 | 舊稱 | 面積 (公頃) | 人口 (2011年) | 村莊數量 | 人口密度(人/公頃) |
---|---|---|---|---|---|---|---|
1 | 艾沃區 | Aiwo | Aiue | 110 | 1,220 | 8 | 11.1 |
2 | 阿納巴爾區 | Anabar | Anebwor | 150 | 452 | 15 | 3.0 |
3 | 阿內坦區 | Anetan | Añetañ | 100 | 587 | 12 | 5.9 |
4 | 阿尼巴雷區 | Anibare | Anybody | 310 | 226 | 17 | 0.7 |
5 | 拜齊區 | Baitsi | Beidi, Baiti | 120 | 513 | 15 | 4.3 |
6 | 博埃區 | Boe | Boi | 50 | 851 | 4 | 17.0 |
7 | 布阿達區 | Buada | Arenibok | 260 | 739 | 14 | 2.8 |
8 | 代尼戈莫杜區 | Denigomodu | Denikomotu | 118 | 1,804 | 17 | 15.3 |
9 | 埃瓦區 | Ewa | Eoa | 120 | 446 | 12 | 3.7 |
10 | 伊朱烏區 | Ijuw | Ijub | 110 | 178 | 13 | 1.6 |
11 | 梅嫩區 | Meneng | Meneñ | 310 | 1,360 | 18 | 4.5 |
12 | 尼博克區 | Nibok | Ennibeck | 160 | 484 | 11 | 3.0 |
13 | 瓦博埃區 | Uaboe | Ueboi | 80 | 318 | 6 | 3.0 |
14 | 雅連區 | Yaren | Moqua | 150 | 747 | 7 | 4.0 |
地理

諾魯位在西太平洋赤道以南約42公里,面積只有21平方公里,為一個橢圓形的珊瑚島,海岸陡峭。沿岸有寬150-300公尺、海拔30公尺的海岸帶,是全國唯一的農業區。中部為台地,最高點為海拔71公尺(司令嶺)。全島60%被磷酸鹽所覆蓋,無河流,西南部僅有一個鹹水湖(布阿達湖)。
諾魯曾是太平洋上三大磷礦石的生產地(另外是在吉里巴斯和法屬玻里尼西亞),但島上所有礦產均已耗盡,使中部台地留下貧瘠地形,例如高達15公尺的鋸齒狀石灰岩尖頂。近一個世紀的採礦不但破壞了約80%土地,亦使專屬經濟區受到影響,約40%海洋生物因泥沙和磷礦的徑流而死亡。
諾魯缺乏天然淡水資源,雖然屋頂的雨水箱能收集雨水,但居民大多依靠在諾魯公共事業中心的3個海水淡化廠。諾魯由於遍地皆磷,因此井水鹽分過高,不能飲用或灌溉:100。
諾魯的原生維管植物約60種,無特有種,原生植被受人工種植的椰子農作物、採礦和其他外來植物破壞,造成嚴重影響。諾魯有各種鳥類(包括罕見的諾魯葦鶯)、昆蟲和螃蟹,而哺乳動物都是外來物種,如玻里尼西亞鼠、貓、狗、豬、雞等動物均是從外地進口的。
天氣與氣候
諾魯接近赤道和海洋,因此全年濕熱,屬熱帶雨林氣候,在每年11月至2月期間均受到季風雨影響。受到聖嬰-南方振盪現象影響,年降雨量的變化甚大,甚至錄得幾次重要的乾旱。由於是島國的關係,因此較易受到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影響,但變化卻難以預測。諾魯的白天氣溫介乎在攝氏26度(華氏79度)至35度(華氏95度)之間;晚上氣溫介乎攝氏22度(華氏72度)至34度(華氏93度)之間。
諾魯雅連區氣象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34 (93) | 37 (99) | 35 (95) | 35 (95) | 32 (90) | 32 (90) | 35 (95) | 33 (91) | 35 (95) | 34 (93) | 36 (97) | 35 (95) | 37 (99) |
平均高溫 °C(°F)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0 (86) | 31 (88) | 31 (88) | 31 (88) | 30 (87) |
平均低溫 °C(°F)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25 (77) |
歷史最低溫 °C(°F) | 21 (70) | 21 (70) | 21 (70) | 21 (70) | 20 (68) | 21 (70) | 20 (68) | 21 (70) | 20 (68) | 21 (70) | 21 (70) | 21 (70) | 20 (6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280 (11.0) | 250 (9.8) | 190 (7.5) | 190 (7.5) | 120 (4.7) | 110 (4.3) | 150 (5.9) | 130 (5.1) | 120 (4.7) | 100 (3.9) | 120 (4.7) | 280 (11.0) | 2,080 (81.9) |
平均降水天數 | 16 | 14 | 13 | 11 | 9 | 9 | 12 | 14 | 11 | 10 | 13 | 15 | 152 |
數據來源:Weatherbase |
基礎建設
交通
航空

諾魯國際機場是諾魯唯一的機場,位於其西南方雅連區的海岸上,擁有一條雙向跑道長2,150公尺(7,050英尺),目前僅有諾魯航空每週兩班航班起降。在2006年1月至9月期間,由於服務島上的唯一飛機被澳洲的墨爾本法庭扣押,使其對外航空中斷;在得到台灣援助後,諾魯航空於同年10月恢復營運,並易名為奧爾航空,2014年再改回諾魯航空。
陸運
全國道路網絡總長41公里(25英里),環島沿海公路長19公里(12英里),其餘22公里(14英里)伸入中部台地。環島巴士是路上的主要公共運輸,途經愛和區、諾魯國際機場、湄濘酒店、當地醫院和學校,另有出租汽車提供載客服務。有5公里(3.1英里)窄軌鐵路,連接磷礦礦區與加工工廠。
海運
每月有一班船(不確定是否已停駛)往返於澳大利亞的布里斯本。
通訊
2009年以前,電話網絡是由諾魯政府架設與提供服務,但由於財政困難,2003年底起,政府便再不能負擔維修費用,2004年更關閉部份非收費衛星通訊服務,通訊崩潰問題一直至2009年獲得解決,該年年中由Digicel公司取得許可執照,在島上架設無線通訊網絡,GSM與WiMAX系統,先後於2009年9月、2010年10月開始提供服務。
能源
諾魯早期是使用柴油發電機提供採礦所需要的電力,後來諾魯磷酸鹽公司安裝了一座能提供15兆瓦(2006年效能減至11.1兆瓦MW)電力的發電設施,其中約43%電力為採礦使用,其餘供應民生所需,島上另備有獨立發電機組供必要時使用。
諾魯的石油燃料與產品是由諾魯磷酸鹽公司進口,供應包括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煤油、潤滑劑和溶劑等,另有小型企業供應數量不大的潤滑劑、溶劑與液化石油氣。
經濟
諾魯在第三世界中屬於較富裕的國家,國家經濟以磷酸鹽開採和國外房地產為主要支柱,在80年代初達到顛峰。磷酸鹽礦分佈佔全島面積的70%以上,是世界主要磷酸鹽生產和出口國之一,是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磷礦乃繼承自億萬年所累積的海中有機物和鳥糞。採礦公司的礦場和工廠都是聘請外國人操作,大部份是吉里巴斯和中國人。磷礦主要銷往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紐西蘭等地;以往磷酸鹽外銷所得曾佔政府收入的半數,然而在長期密集開採之下,該項礦藏已面臨耗竭。
除了礦業外,地上還有許多椰子、甘蔗、香蕉和蔬菜等農作物,一般農產品和魚類勉強可以自給自足,但是主要的糧食、淡水和日用品都要依賴進口,其中米和麵粉多由英國、澳洲和紐西蘭輸入,肉類由澳大利亞供應,日用品多來自台灣、日本和香港:102。
諾魯居民並不需要交稅,甚至免除進口關稅,國家全部醫療都是由政府負擔,住屋也是由政府修建和保養,如果政府在人民的土地上蓋房子,還需要向地主支付租金。
自90年代起,諾魯成為了一個避稅天堂,外國人能向政府購買諾魯護照。國際洗錢防制指出諾魯是在他們黑名單中15個國家的一個。而且,只需要25,000美元便能在諾魯成立一家持牌銀行。在國際洗錢防制的壓力之下,以及隨著熱錢的流出,諾魯終於在2003年立了反避稅法。2005年10月,由於立法後的成效顯著,國際洗錢防制把諾魯從黑名單中除名。
人口

2006年諾魯居民為9,265人。以往的諾魯人口數比現今更多,但在2006年約1500名移民工人被遣返至吉里巴斯和吐瓦魯,原因是大規模減少的磷礦開採工業造成了大批工人失業。諾魯語是諾魯的官方語言,是一個特別的太平洋島國語言,約96%諾魯人在家中使用。由於諾魯語只應用在國內,所以英語亦廣泛地使用,尤其是在政府和商業上。諾魯的族群包括諾魯人(58%)、其他太平洋島國人(26%)、歐洲人(8%)及華人(8%)。諾魯本土的歐洲人原本全由英國人組成,但是他們大多在獨立後離開了。諾魯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2/3是新教,1/3是天主教),另有約10%的人是巴哈伊信仰,所佔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另有9%信奉佛教,2.2%是穆斯林。憲法明確寫明人民享有宗教自由,但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會限制此權利,如限制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活動和耶和華見證人會員,他們主要都是外勞,受僱於政府的諾魯磷酸鹽公司。

諾魯識字率是96%,為6至15歲兒童提供義務強制教育,以及2年自願性教育(第11及12年)。南太平洋大學在諾魯設有分校,在此校建成之前,學生須赴澳洲和紐西蘭等地就讀大學。
諾魯人是世界上最肥胖的族群,逾90%的居民身高體重指數高出世界平均,約97%男性和93%女性過重。諾魯人亦是世上患上2型糖尿病的比例最高的人群之一,約40%的人受影響,而美屬薩摩亞有47%,托克勞有44%。其它相關的重要疾病還有心臟病和腎病等。2009年諾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60.6歲,女性為68歲。
文化

諾魯人是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海員的後裔,其祖先信奉名為Eijebong的女神,並以一個名為Buitani的島嶼作為精神聖地。諾魯的12個原住民部落中有2個已在20世紀滅絕。每年的10月26日是返鄉日(Angam Day),用以慶祝兩次世界大戰後諾魯的土著人口從不足1,500人的情況下恢復。諾魯的土著文化受到了殖民地和當代西方文化的顯著影響,舊的習俗多數被取代,只有部分傳統音樂、藝術、工藝和捕魚等技藝得以保留並仍在被使用。
諾魯並沒有每日出刊的新聞,但有兩週出版一次的「Mwinen Ko」,意即「來談論吧」。諾魯電視台由國家經營,播放澳洲和紐西蘭的電視節目。另有非盈利的國有諾魯電台,播放BBC和ABC節目。
澳式足球是諾魯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有一個由7支隊伍組成的聯賽。諾魯共有兩個球場,所有澳式足球比賽僅在Linkbelt Oval舉行。其它體育項目如排球、籃網球、舉重、網球和捕魚,均是受歡迎的體育運動。諾魯有參與大英國協運動會和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在舉重項目取得成績。馬庫斯·史蒂芬便是其中一位獎牌得主,在2003年進入國會,並在2007年當選為總統。
諾魯其中一個傳統活動是捕捉從海上覓食回來的玄燕鷗。在日落時份,男士在海灘上向玄燕鷗投擲套索。諾魯的套索是柔繩,在繩的尾部負載。當鳥飛過來時,便投擲套索,被擊中的鳥便倒地,經過採摘、清洗和煮熟後便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