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電腦瀏覽器
![]() | |
原作者 | Opera軟體 |
---|---|
開發者 | Opera軟體 |
目前版本 |
![]() |
作業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macOS、Linux |
類型 | 網頁瀏覽器 |
許可協定 | 免費軟體 |
網站 | www |
Opera是由Opera軟體為個人電腦推出的網頁瀏覽器,用於Microsoft Windows、macOS和Linux作業系統。
Opera軟體為納斯達克上市的挪威軟體公司,在2002年Opera 6.04之後的數個中文版,曾捆綁流氓軟體3721上網助手,其後於2016年被中國商人周亞輝聯合奇虎360收購,在收購後出現許多資安爭議。
Opera在2013年以後採用Blink排版引擎。此前Opera版本曾採用Presto排版引擎,並在FreeBSD系統上運行。
Opera的姊妹瀏覽器 – Opera Mobile、Opera Mini和Opera Coast – 可執行於Android、iOS、Windows Phone、Symbian、Maemo、Bada、BlackBerry和Windows Mobile等多種作業系統的裝置,而Opera Mini可執行於支援Java ME功能的裝置。Opera Touch只可執行於行動裝置,包括iOS和Android的新版本。
歷史
1994年,Opera是挪威最大的電信公司Telenor的研究項目。
1995年,Opera軟體公司成立,最初是商業網頁瀏覽器,必須在試用期結束後購買。
1998年,為了利用網際網路連接的手持裝置的新興市場,一個將Opera移植到行動裝置平台的項目開始實施。
2012年4月24日,Opera開發團隊於部落格中宣布停止支援Widgets和Unite應用,對於新使用者將預設關閉Opera Unite和Opera Widgets,將徹底移除這兩個附加元件平台。
2013年2月12日,Opera將使用Chromium項目的代碼,其排版引擎更改為其競爭對手Google Chrome的排版引擎WebKit,這些新版本因缺乏受歡迎的使用介面元素和排版引擎改變而受到批評。
2013年4月3日,Google宣布它將從WebKit中分離元件,建構一個名為Blink的新排版引擎,Opera將跟隨Google實施Blink排版引擎。
2016年11月,Opera軟體以6億美元將Opera品牌和網頁瀏覽器業務出售給中國財團,名稱為Golden Brick Capital Private Equity Fund I Limited Partnership。早前的交易未獲監管機構批准。
2017年2月,開始UI專案Reborn。
日期 | 詳細資訊 |
---|---|
1996年 |
|
1997年 |
|
2000年 |
|
2001年 |
|
2003年 |
|
2005年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
2011年 |
|
2012年 |
|
2013年 |
|
2014年 | |
2015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2020年 |
|
版本相容性
備註
- Opera目前在Windows 10上目前只支援IA-32和x64,ARM64和ARMv7尚未被支援。
來源:
介紹
- 高效能
Opera Turbo可有效運用硬體本身的資源,提高整體的上網效能表現,主要是針對使用手機上網、Wi-Fi或其他網路較壅塞的使用者,預先在網頁下載到電腦前先行透過Opera提供的伺服器進行壓縮、縮減圖片檔案大小等工作,把網頁資料的傳輸量降低高達80%,如此一來,讓行動上網的使用者可以快速下載資料觀看,大幅減少行動資料傳輸的費用。當然也可以藉此減低網路封包的傳輸量,達到節省頻寬的效果。
- 高速度
Opera充分利用快取機制,快速載入頁面,開啟多頁籤時尤其明顯。Opera在各項測評中得到相當好的成績。從很早開始Opera就主要以速度吸引桌面使用者和手機使用者,在許多組態較低的電腦或網速較慢的情況下也能流暢運行。
- 高靈活性
Opera具有相當多的個性化功能,方便使用者使用。它支援多頁面瀏覽,支援更換介面、鼠標手勢、頁面縮放以及自訂頁面格式。鼠標手勢是Opera首創的功能,還有快進、自動頁面登陸、自動填寫資訊、會話管理、筆記、快速設定等功能。它還內建了各種搜尋引擎,以及合理的快捷鍵設定。
- 高客製化度
Opera對介面的定製做得極其方便,使用者不用擔心會把介面搞亂。除了Opera首創的鼠標手勢以及鍵盤快捷鍵,使用者還可以定製豐富的按鈕,以及工具菜單和搜尋列表。這些備份起來也十分方便,使用者只須要備份相應的.ini檔案即可;使用者還可以用其他人編寫的菜單、工具欄等。Opera內建了一些樣式表,使用者可以改變網頁的字體結構等,而UserJS和UserCSS提供進階使用者更多關於頁面樣式調整和Javascript使用的設定。
- 安全性
Opera更新十分頻繁,每當發現瀏覽器缺陷後都會盡快升級。Opera 9其後版本完美支援包括SSL 2/3以及TLS在內的各種安全協定,支援256位加密,可以抵禦惡意代碼攻擊、釣魚式攻擊等網路攻擊,提供對Cookie的細節控制,可以一鍵清除電腦上儲存的所有個人瀏覽資訊,還可以自動進行安全性升級。從Secunia中可瞭解到Opera的安全性一直以來均高於Internet Explorer、Firefox等瀏覽器。Opera 10.60以後更引進支援AVG的防造假與防詐騙系統,讓使用者瀏覽網頁更安心。在切換到Blink排版引擎後支援沙箱,可以通過隔離網頁與指令碼解釋環境來防止惡意程式通過瀏覽器啟動破壞系統。
- 支援多種網路標準
Opera支援多種網路標準,不但對應HTML5網頁技術,並對應CSS3多欄位排版與漸層、網路開放字體格式,甚至也對應Google所提供的WebP圖像編碼技術,讓使用者方便瀏覽完整的網頁內容。
- 內建多種實用功能
Opera除了基本的網頁瀏覽,內建包括隱私瀏覽,標籤瀏覽,下載管理器,鼠標手勢和瀏覽器擴展。廣告和跟蹤封鎖,可以在保護使用者免受低品質的廣告騷擾與跟蹤,同時也能提升網頁載入速度並節省流量。面向全世界使用者免費開放的VPN,可以使用它來存取被封鎖或由於網路故障而無法存取的網站。由於此功能導致中國大陸封鎖了Opera產品下載頁面,且對應功能也無法使用,Opera對中國大陸使用者隱藏了此功能。
爭議
相容性
Opera是最先通過Acid2及Acid3測試的桌面瀏覽器之一,嚴格執行W3C網頁標準,不支援其它擴展標準、ActiveX和某些只對IE相容的頁面,這樣瀏覽器安全性高,相容性低。網頁原始碼標準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有不少網頁均不切合W3C的標準,例如使用非標準的獨有標籤、錯誤語法,或是透過偵測瀏覽器把特定的瀏覽器排擠在外(Opera是例子之一),該類網站多以IE測試,若以其他瀏覽器來排版則會出現不正確的顯示結果,一般使用者不會認為這是網頁編碼錯誤所引起,而是將其歸咎於瀏覽器的程式錯誤。
2001年10月,在Windows XP推出後不久,MSN即對主頁作出重大更新,Opera使用者指無法進入MSN主頁,微軟指「該主頁轉用了XHTML標準,Opera無法進入是因為它不支援XHTML」,但Opera方面則反駁,指Opera瀏覽器更切合標準,並以W3C驗證服務證明,MSN的主頁並非使用正確的編碼,要求微軟「在指責其他人以前,請先看看自己是否尊重公開標準」,並在網站有關的新聞稿頁面,另製作了一個標準XHTML版本來「還擊」,Internet Explorer 6無法正確顯示,而Netscape 6和Opera則可以。有鑑於此,微軟開始停止排擠Opera使用者。
而後,搜尋引擎龍頭Google推出Google Chrome後,開始排擠Opera使用者,但在Opera 15正式改用Blink排版引擎後,其被Google排擠的情況開始改善。
對此Opera也在各方面提供便利並加強對非標準網頁的支援。與其它瀏覽器相容非標準代碼的方式不同,Opera在安裝目錄中有一個名為browser.js的檔案,用來修正不正確的網頁代碼,使非標準網頁也可以在Opera中正常顯示。這個檔案由Opera軟體公司發佈並且不定期更新,使用者可選擇自動更新或禁用此功能。此外,使用者也能針對特定站點將Opera識別或偽裝為其他瀏覽器(如Internet Explorer或Firefox),解決某些網站排擠Opera的問題。對於一些僅支援Internet Explorer的網頁,Opera也允許使用者通過右鍵選單以其它瀏覽器打開。
易用性
Opera雖以高客製化度和多功能特性見稱,但這難免也造成了新使用者的混淆以及設定選項不夠直觀的印象。許多設定無法直接從功能設定中調整,反而必須通過功能編輯器或修改ini檔案等方法才能達成。另一方面,由於許多使用者都是由其他瀏覽器轉用,因此面對重新適應和習慣問題,例如傲遊雲瀏覽器中的超級拖曳、雙擊頁籤關閉和Firefox的擴展套件、下載管理器的關聯整合等都和Opera有所不同。再者,市場佔有率較少的Opera讓使用者在遇到問題需要求助時,不如其他熱門瀏覽器般容易取得資源。
為解決此問題,Opera官方於2008年12月針對中國大陸使用者推出朱雀版,內建許多在地化功能設定貼近中國使用者的瀏覽習慣,同時也建立了官方中文論壇給予互助和交流平台。對於易用性的爭議也促使了熱心的網友整理出各種第三方定製版,如台灣的Opera三太子等,更適合不同的使用者。另外,許多使用者自製的輔助工具也因應需求而生,如關聯下載管理器的oGet及調整初始設定的Opera Launcher。從10.50版本開始,Opera在功能編輯器中直接加入下載工具的相關選項。Opera11開始加入擴充套件、手勢視覺化提示,並在功能設定中加入設定選項而不完全依賴功能編輯器,盡量使初學者更容易上手。
記憶體管理
Opera在開啟少頁籤的情況下記憶體佔用較其它瀏覽器高,讓許多使用者感到驚訝,並質疑Opera的記憶體管理能力。
根據官方指出,Opera採用可自行適應的記憶體管理模式(Adaptive Memory Management),即在電腦記憶體有限的情況下儘量節約資源佔用;相反的,當可用記憶體較寬裕時則充分利用以達到最佳體驗。這種管理方式的表現結果是:瀏覽少量頁面時記憶體佔用較高,但開啟多個頁籤後反而趨向穩定;在低組態的電腦中佔用低,而在高組態的電腦則較高。這種記憶體管理方式確保Opera能在各種環境中流暢運行,但使用者依然能在功能設定中調整記憶體快取和磁碟快取的大小。
捆綁流氓軟體
Opera 6.04之後的數個中文版,曾捆綁流氓軟體3721上網助手。
其他
貢獻
日期 | 首創功能 |
---|---|
1996年 | 會話功能和頁面縮放 |
2000年 | 一鍵刪除私人資料(如Cookie和瀏覽記錄等)、滑鼠手勢 |
2007年 | 快速撥號 |
2009年 | Opera Turbo、Opera Unite |
2010年 | 標籤組 |
測試
- 開發人員版、測試版和穩定版可以彼此獨立下載和安裝。新功能首先在開發人員版本中引入,然後根據使用者的回饋,可能會進入測試版並最終發布。
- 開發人員流允許對新功能進行早期測試,主要針對開發人員,擴展建立者和早期使用者,不適合日常瀏覽,因為它不穩定,容易出現故障或崩潰,但它使高級使用者能夠嘗試仍在開發中的新功能,而不影響瀏覽器的正常安裝,新版本的瀏覽器經常發布,通常每週幾次。
- 測試版以前稱為「下一個Opera」,是一個功能完整的軟體包,可在最終發布之前使穩定性和品質成熟,每兩週發布一個新版本,可以在正式發布的同時安裝而不受干擾,每個圖標都有一個不同的圖標來幫助使用者區分這些變體。
惡搞
Opera於愚人節時會在官方部落格中發表一些惡搞文章。其內容往往文筆正式、圖文並茂甚至附上影片,煞有介事。
- 在2008年的愚人節玩笑內容為「Opera開發人員在測試時意外發現Acid3的復活節彩蛋,做出106/106分。」(Acid3的滿分為100分)
- 面部表情是2009年的愚人節玩笑,並非真有其事。玩笑內容為「使用者只要透過網路攝影機,啟動Face Gestures的功能,只要動一動臉部表情,例如眨眼或是微笑,即可以臉部表情控制網路的瀏覽。臉部表情一共有超過45控制點,使用者可以利用Opera的Email功能,從寫Email到寄出,通通透過臉部表情完成,甚至啟動滑鼠手勢功能。」該文章中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引起熱烈回應,許多人信以為真。
- 2010年的愚人節玩笑內容為「可以在太空中使用的瀏覽器——Opera太空版(Opera Space Edition)。」
- 2016年的愚人節玩笑內容為「可以在紙製電腦中使用的瀏覽器——Opera紙製電腦系列(Opera Paper Products)」,其中更介紹Opera紙製電腦系列商業進階版(Opera Paper Products Business Premium)。
份額
- Opera在桌面瀏覽器市場佔有率維持在2%上下,次於Internet Explorer、Firefox、Google Chrome和Safari,排行第五。
- 美國網路安全公司Purewire數據顯示有26%的駭客使用Opera。
- 根據Statcounter的資料,微軟在歐洲發佈瀏覽器選擇介面後,Opera在波蘭的下載數字增加了328%,在西班牙增加了215%及在義大利增加了202%。
外部連結
|
|
|